当前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娄希祉

作者: 娄希祉;李馨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杂交水稻

ISSN: 1005-3956

年卷期: 1989 年 02 期

页码:

摘要: 我国历来人多耕地不足,现又面临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农业产值效益低,特别是粮食生产近年徘徊不前,这是当前众所关注的议题。古话说“民以食为天”。解决10亿以上人口吃饭及工业用粮问题,是一件关系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顺利发展的大事。为了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规划要求到本世纪末粮食要上“两个台阶”,即全国粮食总产量1990年达9000亿斤,2000年达10000亿斤。即使实现了上述目标,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也只有400公斤,低于世界人均占有435公斤的水平。因此,促使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是一项带战略性的任务。 经有关专家论证预测,我国要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除在方针政策上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外,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科学技术,不斯提高生产力水平。因为不论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或是增加投入,均是为了使农民能更主动、更有效地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从我国现有条件分析,在提高粮食产量上能吹糠见米的增产措施,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大力推广作物良种。实践证明,有计划的更换作物良种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重要增产措施。优良品种对提高作物产量,改进品质,调整种植结构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都有较好的作用。“六五”期间,由中国农科院等200多个科研、教学单位协作攻关,共育成344个各具特色的新品种、新组合,推广这些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的新品种(组合),就可以得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据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分析,到1990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可达2亿多亩。其主要组合除目前面积较大的汕优63。威优64、汕优6号、汕优64、威优6号、汕优桂33、D优63、威优63、威优35之外,近几年又出现一批有苗头的组合,如威优418—2、威优49、成优F51、成优1126、威优4D;0、汕优125、抽优l。一35、汕优21等。这些组合每亩按增产稻谷SO公斤计算,即每年可增产稻谷100亿公斤。 为了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对生产。经营中出现的乱推、乱繁、乱制、乱涨价、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的混乱现象,要采取严格措施,即未经审定的&种,不得推广。杂交稻等杂种生产,要建立和完善“省提、地(市)繁、县制”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常规水稻等作物也要建立定期更换的制度,以保证发挥良种的经济效益。 二、改进作物栽培技术。有了良种,再加上配套的栽培技术就可以收到更大的增产效果。这几年,各地在总结、推广单项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各种作物模式化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在水稻、小麦上应用,一般增产10%以上J如南方双季稻区,推广以来交稻为主的吨粮田模式化栽培技术,可实现两季增产,平均每亩可增产150公斤以上。到1990年推广400D万亩吨粮田,可增产稻谷60亿公斤。我国北方运用小麦、玉米品种组装一套指标体系和模式化栽培,创造出50万亩平均亩产850公斤高产典型。1990年计划推广2000多万亩,可增产粮食30多亿公斤。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实行地膜覆盖系列化高产栽培技术,是大幅度增产粮食的有效措施。1985—1986两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已达5100万亩,1987年为3000多万亩,有效地促进了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地膜覆盖可使多种作物提早成熟5—20天,增产30一50%,仅稻谷一项就可增产20亿公斤。我国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均可应用地膜覆盖各种作物。在南方两熟地区如将部分经常受旱的望大田改种地膜玉米,可增产大批粮食和饲料。有关部门计划1990年将玉米覆盖栽培推广3000万亩,可增产玉米30~45亿公斤。为了更加广泛地应用地膜覆盖,必须有效地解决地膜配套技术体系,地膜残留土壤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问题。还要努力帮助农民提高操作技术,解决配套机具,积极研制开发高强度、耐老化、低成本、多功能的地膜新产品。促进有利因素的发挥,避兔不利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 二、培肥地力,合理施肥。在全国14.s亿亩耕地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中上等肥力,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需要继续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使之长期保持稳定高产。对三分之一地力较差的土壤,要增加物质投入,特别是增施有机肥,合理改革耕作制度,不断改善养分条件,努力提高土壤肥力。1990年全国改造中低产田可达2亿亩,预计增产粮食175亿公斤。渍害低产田经过改良,当年即能受益,每亩可增产粮食50一i00公斤,多的达200公斤以上。我国南方13个省、市、区,已初步治理渍害低产田5200万亩,约占全国渍害低产田的一半,每年可增产粮食52亿公斤。目前,还有5700万亩渍害低产田需要治理,治理后又可增产50多亿公斤粮食。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南方冬季农闲田的合理利用。从全局看,在南方现似.2亿亩冬闲耕地中,近期可开发利用,增种一季作物的至少有1亿多亩,充分利用后可增产粮食150多亿公斤,油菜籽300ed万担。 当前全国有10多亿亩耕地缺磷,4一亿多亩缺钾,2亿亩磷钾都缺,还有不少耕地缺锌、硼等微量元素。最好的办法是增施有机肥,扩大豆科作物和绿肥面积。到1990年争取达到1亿亩绿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养分投人的良性循环。在不断增加化肥用量的同时,还要改进施肥方法,提高施肥效益。在化肥投放上,增加对中、低产区的使用量,其增产效果比用于高产田提高30%左右。在施肥方法上,按照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据近几年试验,采用优化配方施肥,一般能增产10—15%,肥料利用率提高10%左右。有人作过估算,如能把化肥利府率提高到40%(目前只有30%左右),全国每年相当于增加化肥1000多万吨,减少投资20多亿元,能增产粮食150多亿公斤。“七五”期间,在技术条件较好地区,推广优化配方施肥2亿亩,业在全国农业县普及初级配方施肥技术,计划推广10亿亩。 四、积极开展节水灌溉。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永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也有严重浪费现象。拿农业用水来说,由于灌溉工程不能很好配套,管理水平低,灌溉技术落后,加上灌溉渠道渗漏损失,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如不很好解决灌溉效益下降,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减弱问题,也将会影响粮食产量的增长。因此,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源节流,大力推行节水、节能的农田灌溉技术,提高科学用水水平,降低用水消耗,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在农田水利工程上,要抓紧工程设施的大修和更新改造,特别是要加强农田灌溉工程配套,采用防渗技术,将现有渠系的渗漏系数从0.4~0.8降低到0..3~0.4,即可增加现有工程供水能力的10%。不管哪种作物,都要按其需水规律,做到适时适量灌溉。一些缺水地区,可推行水稻旱种。水稻早种可省水三分之一,省工二分之一,降低成本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农民与科技人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已积累了不少节水灌溉经验。近几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实行玉米水稻轮作,每亩可增产粮食50公斤左右。 五、综合防治病虫危害。据估算,我国每年因病虫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约占总产10%。为了减少这种损失,目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已有一套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只要认真贯彻,全面推行,每年可从粘虫、玉米螟、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自叶枯病、纹枯病、黑穗病等28种病虫害挽回粮食损失约250亿公斤。在综合防治工作中,因地制宜推广抗病虫良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如水稻重点推广抗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稻螟的优良品种和组合,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种于消毒处理技术,使防治病虫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大大提高一步。此外,农田杂草和鼠害对粮食增产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预计到199o年可使化学除草面积在i988年豆.3亿亩的基础‘上翻一番。对鼠害要加强鼠情测报,继续推广敌鼠钠盐等抗凝血剂和其它新剂型,以减轻鼠害对粮食的损失。 从综合防治的发展前景看,农药仍占有比较重要地位,关键是研究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新制剂。据有关部门估计,到1990年,新农药使用量(有效成分)为16~18万吨,其品种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从充分发挥新农药效果考虑,需进一步完善病虫测报体系,提高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业逐步推广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技术,以及可控雾滴喷洒技术。 六、大力发展新兴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农作物在品质和产量方面都会有重大改善。一些高蛋白、优质、抗病、抗虫、耐盐碱、耐干旱的新品种(组合)将会陆续出现,从而使大面积盐碱、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开发利用,病虫、草害得到进一步控制,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将会有进一步提高。我国应用染色体工程培育的小麦良种,在黄河中下游推广3000多万亩,增产9亿公斤。由花药培育成功的水稻、小麦新品种和新品系,一般可增产10%以上,业可使水稻。小麦蛋白质含量由10%$1113%,提高到15%以上。我国利用原子能进行辐射育种,已在多种作物上育成优良新品种,立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公此外,在电于科学技术和遥感技术方面。均已在我国农业上开展应用,业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综上所述可清楚地看出:对我国现在业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和拥有的技术手段,只要充分加以配套,’因地制宜地予以实施,我国粮食生产的单产和总产,还大有潜力可挖。因此,我们对80加年实现粮食总产10000亿斤的目标应充满信心。当然,从科技部门来讲,应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以便取得更多新成果,为下一步粮食在单产、总产更上一层楼创造条件当前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娄希祉$中国农业科学院 @李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