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韩海亮

作者: 韩海亮;章金明;刘敏;赵福成;王桂跃;吕要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鲜食玉米;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20 年 006 期

页码: 1234-124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间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抽样鉴定方法调查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对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范围和防控效果,并采用黄板、糖醋酒液和陷阱法取样调查其对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可诱集9目40科的昆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控制距离在60 m左右,单灯控制面积约1.1 hm2。在大喇叭口期,灯光防控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株防效为25.83%,显著低于化学防控处理的76.74%;在乳熟期,化学防控处理的虫孔减退率为75.29%,显著高于灯光防控处理的21.18%,灯光防控处理、化学防控处理和对照的茎秆活虫数、虫孔隧道长度和雌穗防效差异均不显著。距灯8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基本一致,玉米不同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相似系数变化较大,但在同一生育期不同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受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扇吸式杀虫灯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无显著影响。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限,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可作为鲜食玉米田防治亚洲玉米螟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化学防治。

分类号: S435.13

  • 相关文献

[1]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12-5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张洵铭,崔彦泽,王柏凤,宋新元,王军. 2018

[2]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尚,王柏凤,严杜升,王军,武奉慈,席景会,宋新元. 2014

[3]转G2-EPSPS和GAT基因的耐除草剂大豆ZH10-6对田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成,姚俊津,高越,王雅偲,解美霞,赵新,兰青阔,王永. 2021

[4]太湖洞庭山十种茶果间作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异同性. 季小明,王梦馨,江丽容,韩宝瑜. 2011

[5]安徽茶园节肢动物与鸟类区系结构简析. 江平,吴满霞,韩宝瑜. 2008

[6]复合间作栽培模式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黎健龙,苗爱清,唐劲驰,唐颢,吴利荣,黎秀娣. 2010

[7]黄顶菊凋落物分解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晏静,张国良,张瑞海,宋振,赵晓红. 2016

[8]转基因抗虫玉米对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马月,刘娜,谢彦博,梁晋刚,李飞武. 2022

[9]广州地区亚洲玉米螟的滞育与抗寒力的季节动态. 何康来,王振营,张宝鑫,黄少华. 2007

[10]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胡飞,徐婷婷,胡本进,苏贤岩,耿丽丽,毕思佳,吴振晨,彭辉,朱克旭,徐丽娜. 2024

[11]2种生物农药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活性. 董易之,陆恒,陈炳旭,郑锦荣. 2010

[12]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李敦松,罗宝君,赵秀梅,郑旭,袁明,姜晓军,何康来. 2019

[13]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罗宝君,赵秀梅,王连霞,曹丽萍. 2016

[14]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白树雄,韩永连,许三卫,刘峙,张峰,王振营. 2017

[15]三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刘洋. 2014

[16]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田间防效及效益比较. 赵秀梅,张树权,曲忠诚,李敏,王立达,李青超,武琳琳. 2014

[17]无人机低空喷施苯氧威防治亚洲玉米螟初探. 王国宾,杨代斌,闫晓静,袁会珠. 2015

[18]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价. 王振营,张树权,王连霞,王立达,武琳琳,李青超,刘洋. 2014

[19]4种不同类型农药茶园使用效果综合评价. 曾明森,刘丰静,王定锋,吴光远. 2014

[20]普那菊苣人工草地节肢动物种类调查及群落分析. 周玉锋,杨茂发,文克俭,陈伟,韩永芬.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