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面试验优化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工艺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永兴

作者: 杨永兴;连雅丽;许铭强;阿依佳·朱马义;邓伊洋;杨海燕;马燕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辣椒籽油;冷榨法;油脂提取;活性成分

期刊名称: 中国调味品

ISSN: 1000-9973

年卷期: 2023 年 004 期

页码: 148-1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优化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工艺,以四平头辣椒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优化冷榨法提取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研究辣椒籽水分含量、转速、出粕口温度和出粕口孔径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比了冷榨法、溶剂法及超声辅溶剂法3种方式所得辣椒籽油的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辣椒籽水分含量5.26%、转速23 r/min、出粕口温度120℃、出粕口孔径8 mm,此时辣椒籽油提取率为43.96%。3种辣椒籽油中含有26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69.54%~69.85%、11.42%~11.64%和4.09%~7.15%。冷榨法所得辣椒籽油的酸值(1.36 mg KOH/g)最低,亚油酸、总辣椒碱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分别为69.85%、0.08 mg/g和12.25 mg/100 g,油脂综合品质最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辣椒籽油提油方式。

分类号: TS224.3

  • 相关文献

[1]辣椒中的几种功能成分及其应用. 丁芳林. 2008

[2]两步酶法提取裂壶藻油的工艺优化. 吴兵兵,荣辉,杨贤庆,李来好,戚勃,马海霞,杨少玲. 2017

[3]产油脂海洋微藻的筛选、鉴定及Fe~(3+)对其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孙漫,聂娟,袁维道,张福特,方哲. 2012

[4]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提取方式对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杨永兴,孟新涛,许铭强,连雅丽,杨海燕,马燕. 2023

[5]生物酶技术在油脂制取中应用. 万楚筠,黄凤洪,夏伏建. 2005

[6]响应面法优化辣椒籽油碱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 马燕,许铭强,李喜弟,孟新涛,邹淑萍,张婷,张谦. 2022

[7]动物血提取物活性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邓莉,刘章武,杜金平. 2010

[8]豆科植物杀虫杀菌资源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苏生,黄瑞,张莉,罗天琼,韩永芬. 2016

[9]金线莲林下栽培基质的筛选. 蒋水元,毛玲莉,李虹,黄夕洋,向巧彦. 2017

[10]植物性杀虫剂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姚英娟,倪文龙,杨长举,薛东,华红霞. 2008

[11]植物性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进展. 姚英娟,杨长举,薛东,华红霞. 2009

[12]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孙明明,王萍,李智媛,吕世翔,王冠,韩英鹏,李文滨. 2018

[13]蛹虫草孢子粉活性成分分析. 温鲁,张平,唐玉玲. 2005

[14]我国药用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综述). 江南,魏巍,余梦瑶,许晓燕. 2011

[15]不同豆浆制备工艺活性成分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研究. 于寒松,张伟,陈今朝,胡耀辉. 2014

[16]蚕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干燥条件及其对活性成分的影响. 顾寅钰,李化秀,施新琴,乔鹏,王应民,郭光. 2017

[17]植物源杀菌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王杨,尹卫. 2006

[18]不同叶位桑叶及发酵温度对桑红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孙国霞,王俊,龚敏,梁垚,王凯旋,张磊霞,张艳东,吴福安. 2011

[19]几种特色食用菌功能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王伟,孙彬,张玉,王君虹,朱作艺,李雪. 2015

[20]不同枸杞种质间品质比较与分析. 刘俭,张波,秦垦,黄婷,周璇,戴国礼.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