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孤雌生殖育种技术研究新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娜

作者: 刘娜;赵昌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孤雌生殖;光温敏雄性不育;育种

期刊名称: 种子

ISSN: 1001-4705

年卷期: 2007 年 26 卷 03 期

页码: 47-5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孤雌生殖的雌配子体不经过受精,在基因控制或其他外界刺激下引起细胞分裂直接发育成胚。孤雌生殖的诱导方法如药剂诱导法、远缘杂交诱导法和延迟授粉法等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快速固定优良性状,缩短育种周期,创新种质资源等方面发挥作用。两系法杂交小麦具有优良不育系易选育,配组自由的特点,较易获得强优组合,孤雌生殖育种能够使杂交小麦亲本包括光温反应特性在内的各种优良性状在早世代稳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加速两系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孤雌生殖后代的鉴定方法很多,SSR是目前应用最多且最可靠的方法。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无融合生殖育种方法初探. 仇松瑛,许钢垣. 1996

[2]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陈红萍,邓伟,付英,王记林,肖小勇. 2013

[3]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张立平,赵昌平,单福华,张风廷,叶志杰. 2007

[4]不同时期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颖花开放的诱导效应. 缪晨琦,秦志列,赵昌平,王志敏,崔玉亭. 2008

[5]茉莉酸甲酯与水杨酸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颖花开闭的调控. 刘淑英,秦志列,张风廷,赵昌平,马庆. 2007

[6]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 权威,孙辉,赵昌平,刘黎明,于卓. 2007

[7]不同种植方式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表达的影响. 秦志列,孙辉,张风廷,赵昌平,王志敏. 2007

[8]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NS育性转换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研究. 张自刚,马小飞,张红霞,王震,张思妮,郭冬,张永鹏,马翎健. 2016

[9]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育性的遗传分析. 徐达文,张立平,赵昌平,郑用琏. 2009

[10]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 江红梅,张立平. 2009

[11]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DDRT-PCR分析及功能预测. 赵昌平,张立平,李云伏,马荣才,单福华,张风廷,叶志杰,秦娜. 2007

[12]不同花粉密度条件下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异交结实分析. 秦志列,张风廷,叶志杰,任立平,赵昌平,王志敏. 2007

[13]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恢复研究进展. 娄鸿耀,李翰霖,秦志列,曲曼古丽·库尔班,朱明慧,刘昌文,张胜全. 2025

[14]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和新进展. 梁文科,戚廷香,徐尚忠. 2004

[15]药剂诱导孤雌生殖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王春英,张秀清,徐庆玉. 1989

[16]化学药剂诱导春小麦孤雌生殖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魏亦勤,刘育灿,张双喜,马素琴,龚月娟,李红霞,杨瑞霞,王存忠,李功. 2000

[17]基因枪转化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受体的选择与培养条件优化. 王灵云,张立平,赵昌平,张风廷,樊建青,苑少华,郭玉平. 2011

[18]水稻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研究概况. 徐先战,刘潇华,黄珊,邹声浩,车荣会. 2009

[19]江苏淮阴地区小麦育种目标的制定与实践. 张进成,夏中华,丁雪蕙,顾正中,刘友华,孙苏阳. 2000

[20]加拿大小麦育种概况. 谢俊良,陈秀敏.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