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加工过程中纤维素酶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亚芹

作者: 刘亚芹;周汉琛;王辉;胡善国;黄建琴;雷攀登;李明智;李诗涵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红茶;加工;纤维素酶;品质成分;动态变化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20 年 06 期

页码: 66-7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探究红茶在日光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中纤维素酶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凫早2号(C.sinensis cv.Fuzao2)为原料,测定红茶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内切葡聚糖酶及外切葡聚糖酶的活性,同时分析了可溶性糖、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在日光萎凋阶段结束后达到最高值,分别是0.091 U(10 min)-1·m L-1、97.6 mg/g、38.9315 mg/g,揉捻阶段迅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在日光萎凋开始至发酵结束呈持续上升趋势,从0.19 U(10 min)~(-1)·m L~(-1)增加至0.51 U(10 min)~(-1)·m L~(-1);可溶性糖含量在揉捻、发酵期间下降迅速,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和咖啡碱含量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变化不显著。

分类号: TS272.52

  • 相关文献

[1]长江中下游产区红茶品质分析. 龚自明,刘盼盼,郑鹏程,高士伟. 2018

[2]杜仲茶风味化学的研究Ⅰ杜仲绿茶初制工艺对品质成份的影响. 童启庆,董尚胜,翁蔚,陈越颖. 2000

[3]基于茶树品种酶活性的鲜叶混合加工工夫红茶品质比较. 粟本文,钟兴刚,舒珲. 2017

[4]杜仲茶风味化学的研究Ⅰ 杜仲绿茶初制工艺对品质成份的影响. 童启庆,董尚胜,翁蔚,陈越颖. 2000

[5]加工工艺对红茶主要生化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贵芳,陈荣冰. 2008

[6]鲜叶原料及加工方法对水仙有机红茶品质的影响初报. 陈金土,邓冰斌,周世须,王秀萍. 2019

[7]花香型红茶红螺春加工新技术研究. 赖兆祥,苗爱清,孙世利,庞式,黄国资,吴家尧. 2010

[8]丹桂品种红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游小妹,陈常颂,钟秋生,陶湘辉,王贵芳,陈荣冰. 2010

[9]紫牡丹红茶超干发酵生化机理浅析. 邬龄盛,陈泉宾. 2021

[10]不同萎凋工艺加工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研究. 赖兆祥,苗爱清,庞式,孙世利,曾琼. 2011

[11]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叶相状态及主要理化成分变化. 邓波,韦城,罗金龙,刘冠群. 2023

[12]‘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品质评价. 罗金龙,陈盛相,沈强,杨肖委,刘晓霞,郑文佳. 2023

[13]温度对茶发酵叶色泽及茶色素含量的影响. 滑金杰,袁海波,姚月凤,江用文,王近近. 2018

[14]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杨丽娟,王伟伟,许勇泉,江和源. 2024

[15]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 邓波,韦城,罗金龙,刘冠群. 2023

[16]‘丹霞2号’红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特征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徐旭华,黄文洁,陈旭峰,陈园园,吴绍文,李红建,晏石娟. 2024

[17]智能化技术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玲,高飞虎,李雪,张欢欢,张雪梅,杨世雄. 2023

[18]冠突散囊菌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 李适,龚雪,刘仲华,黄浩,黄建安. 2014

[19]传统客家绿茶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研究. 乔小燕,饶幸霞,黄国资,黄秀新,丘亮伟,黄海英,陈栋. 2015

[20]醇化时间对茯茶品质的影响. 钟妮,刘武嫦,刘姝娟.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