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梁能

作者: 梁能;姚艳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加性效应;QTL与环境互作效应;上位互作效应

期刊名称: 西北植物学报

ISSN: 1000-4025

年卷期: 2024 年 44 卷 002 期

页码: 246-25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籽粒数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1)共检测到7个与每角籽粒数相关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芥菜型油菜A02、A03、A05、A08、B02和B03等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分布在(-11.642 4)~4.524 6之间,其中qSS2-71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最大,分别达到-11.642 4和14.44%,其余6个加性QTL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较小;(2)检测到7对影响每角籽粒数的加性×加性QTL上位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上位性QTL互作效应值分布在(-4.930 8)~4.193 6之间,7对上位性QTL与不同环境互作的遗传力均接近0;(3)每角籽粒数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0.98%,狭义遗传率为30.98%.[结论]综合分析,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受一定环境影响,但控制该性状的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且其加性×加性上位性QTL互作效应不明显.

分类号: Q943%S565.4

  • 相关文献

[1]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单大鹏,朱荣胜,陈立君,齐照明,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2009

[2]大豆油酸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苗兴芬,李灿东,郑殿峰,蒋洪蔚,刘春燕,辛大伟,陈庆山,胡国华. 2014

[3]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李彩云,杜华,巩鹏涛,刘学义. 2014

[4]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董薇,许兰杰,牛永光,张海洋,刘学义,方宣钧. 2015

[5]芥菜型油菜千粒质量QTL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王安琪,姚艳梅. 2023

[6]两个大豆开花期QTL定位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王涛,杨春燕,赵青松,闫龙,肖付明,智海剑,张孟臣. 2013

[7]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种子胚与母体植株QTL定位. 许剑锋,龙艳,吴建国,赵志刚,徐海明,温娟,孟金陵,石春海. 2014

[8]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崔暐文,杜华,刘学义,方宣钧. 2014

[9]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碳同位素分辨率的QTL分析. 白海波,吕学莲,朱永兴,惠建,李树华,董建力. 2017

[10]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管荣展,杨守萍,盖钧镒. 2010

[11]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刘林波,孙万仓,刘自刚,武军艳,方彦,李学才,曾秀存,杨刚,董云. 2016

[12]芝麻对枯萎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王文泉,柳家荣,屠礼传. 1993

[13]柞蚕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徐亮,吴艳,戚俐,孟宪民,宿桂梅,焦阳,车明秋. 2014

[14]星斑川鲽家系建立及遗传效应分析. 田永胜,李祥孔,段会敏,李洪,宋莉妮,陈张帆,唐江,王波,孙宗哲. 2016

[15]玉米两个同源种质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组成分析. 周家华,兰发盛,刘德友. 1993

[16]牙鲆选育F3代家系的建立及遗传效应分析. 田永胜,陈红林,齐文山,姜静,张英平,刘万军,李宝玉,刘寿堂,孙德强,陈松林. 2015

[17]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有效穗数的QTL与环境的互作分析. 袁爱平,曹立勇,庄杰云,李润植,郑康乐,朱军,程式华. 2003

[18]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吴雯雯,邵元健,吴永升. 2016

[19]应用二种定位法比较不同世代水稻产量性状QTL的检测结果. 庄杰云,樊叶杨,吴建利,夏英武,郑康乐. 2001

[20]大豆杂种第二代种子蛋白质、脂肪及其组份的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刘显华. 198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