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粒长和粒宽QTL的精细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余守武

作者: 余守武;樊叶杨;杨长登;李西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粒形;剩余杂合体;近等基因系;数量性状座位;水稻;精细定位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08 年 22 卷 05 期

页码: 465-4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背景基本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两个F6群体,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宽的2个粒形QTL(qGL-1和qGW-1)定位于RM3746-RM243区间内。在此基础上,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1个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51-RM10404、RM10398-RM5359、RM10435-RM259和RM10381-RM243的4个单株,应用SSR标记进一步检测4套F2群体,从每套F2群体中分别筛选到母本珍汕97B和父本密阳46纯合型材料各10株,自交获得4套近等基因系材料并考查其粒长和粒宽。利用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法,将控制粒长和粒宽的QTL(qGL-1和qGW-1)界定于437.5kb的RM10390-RM1344区间和392.9kb的RM10376-RM10398区间,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表明qGL-1和qGW-1是紧密连锁的不同座位。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定位水稻粒重粒形QTL. 朱安东,孙志超,朱玉君,张荟,牛小军,樊叶杨,张振华,庄杰云. 2019

[2]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分解水稻产量性状QTL. 杜景红,樊叶杨,王磊,庄杰云. 2008

[3]水稻硅含量QTLqHUS6.1的精细定位. 龚俊义,吴季荣,王凯,樊叶杨,庄杰云. 2010

[4]水稻硅含量QTL qHUS6.1的精细定位. 龚俊义,吴季荣,王凯,樊叶杨,庄杰云. 2010

[5]水稻粒重粒形QTL的定位及qTGW1.2/qGL1.2的验证. 杜成兴,张华丽,戴冬青,吴明月,梁敏敏,陈俊宇,马良勇. 2021

[6]一个控制水稻株高QTL qPH3的遗传分析. 罗炬,邵高能,魏祥进,陈明亮,唐绍清,焦桂爱,谢黎虹,胡培松. 2012

[7]一个控制水稻株高QTLqPH3的遗传分析. 罗炬,邵高能,魏祥进,陈明亮,唐绍清,焦桂爱,谢黎虹,胡培松. 2012

[8]水稻剑叶形态与稻米粒形QTL分析及相应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的构建. 邵高能,唐绍清,罗炬,焦桂爱,唐傲,胡培松. 2009

[9]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株高及产量性状QTL的分解. 占小登,樊叶杨,程式华,庄杰云,曹立勇. 2008

[10]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株高QTL qPH6-1的精细定位. 鲍钱江,樊叶杨,於卫东,陈忱,范方军,杜景红,庄杰云. 2009

[11]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株高QTLqPH6-1的精细定位. 鲍钱江,樊叶杨,於卫东,陈忱,范方军,杜景红,庄杰云. 2009

[12]水稻色素原基因C的精细定位. 范方军,樊叶杨,杜景红,庄杰云. 2007

[13]水稻第1染色体千粒重QTL的遗传分解. 余守武,杨长登,樊叶杨,庄杰云,李西明. 2008

[14]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定位水稻株高QTL. 罗先富,刘文强,潘孝武,董铮,刘三雄,刘利成,阳标仁,盛新年,李小湘. 2022

[15]基于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对水稻粒形及千粒重QTL检测与稳定性分析. 王小雷,李炜星,曾博虹,孙晓棠,欧阳林娟,陈小荣,贺浩华,朱昌兰. 2020

[16]稻米粒形和垩白度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雷东阳,谢放鸣,徐建龙,陈立云. 2008

[17]水稻抽穗期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生物学功能分析. 郑康乐. 2005

[18]水稻千粒重QTL qtgw1基因的精细定位. 林文春,余守武,阮关海,樊叶杨,谢建坤. 2014

[19]水稻千粒重QTLqtgw1基因的精细定位. 林文春,余守武,阮关海,樊叶杨,谢建坤. 2014

[20]利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精细定位水稻粒长微效QTL qGL1.1. 李盼盼,朱玉君,郭梁,庄杰云,樊叶杨.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