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宁
作者: 刘宁;付卫东;张国良;刘玉升;卢爱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黄顶菊;地表土壤动物;群落;陷阱法
期刊名称: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年卷期: 2014 年 33 卷 01 期
页码: 176-18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择发生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黄顶菊入侵对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调查采用陷阱法,于2012年4月26日—9月17日,每隔2周取样一次,3种生境共捕获地表土壤动物439515头,隶属3门7纲21目。蚁科在3种生境中均为优势类群,其余类群的相对多度较小。黄顶菊植株能够为蚁科、等足目、蟋蟀科和蜘蛛目等喜好阴凉湿润环境的地表土壤动物类群提供栖息地,从而对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产生影响;且该影响主要与黄顶菊自身的生长状况有关,在长势较弱的林地生境影响较小,而在长势较强的荒地和沟渠生境影响较大,这在黄顶菊生长盛期尤为明显。综上所述,黄顶菊入侵3种生境后可能通过影响微生境小气候从而改变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并引起地表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升高。
分类号: S451`S154.5
- 相关文献
[1]不同植物篱类型对农田地面蜘蛛种群的影响. 蔡青年,林超文,赵欣,程序. 2009
[2]利用陷阱法防治蔗根土天牛成虫的研究初报. 韦德卫,曾涛,王助引,陈润忠,陈星富. 2008
[3]多样化种植调控稻田天敌功能团在生境间的移动. 姚凤銮,尤民生. 2017
[4]陷阱法调查茶园蜘蛛多样性及种群动态. 周凌云,王沅江,朱壁然,李盛华,刘大勇. 2012
[5]棉田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季节动态. 郭建英,万方浩,尉文彬. 2006
[6]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的发生特性与综合控制技术. 唐秀丽,谭万忠,付卫东,张国良,陈艳. 2010
[7]生物替代技术防控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试验. 韩建华,程子林,张思晨,皇甫超河,武克纪. 2014
[8]环境因子对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李继泉,徐兴友,郭艾英,胡京蕊,杜淑欣,万方浩. 2009
[9]入侵植物黄顶菊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阶段DNA表观遗传多样性变化特征. 张思宇,全志星,田佳源,杨殿林,刘红梅,王慧. 2019
[10]黄顶菊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郭艾英,刘万学,万方浩. 2010
[11]土壤含水量对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褚世海,李儒海,倪汉文,万鹏,张学江. 2010
[12]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张瑞海,付卫东,张国良,张衍雷. 2012
[13]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晏静,张瑞海,宋振,张国良,刘玉升,付卫东. 2016
[14]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与四种牧草间化感互作. 皇甫超河,陈冬青,王楠楠,杨殿林. 2010
[15]不同N、P添加水平对黄顶菊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陈新微,杨殿林,刘红梅,王慧,皇甫超河,屠臣阳. 2015
[16]黄顶菊种子萌发过程中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全志星,田佳源,张思宇,皇甫超河,杨殿林,王慧. 2017
[17]氮、磷对黄顶菊和藜竞争的影响机制研究. 杨晴,郭建英,万方浩. 2010
[18]4种替代植物对黄顶菊入侵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马杰,皇甫超河,易津,杨殿林. 2011
[19]AM真菌影响入侵植物黄顶菊与本土物种狗尾草竞争生长的机理研究. 王月,李乔,张风娟,万方浩. 2015
[20]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山东省发生现状调查. 刘玉升,刘宁,付卫东,张国良.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营养液温度对植物工厂生菜品质及干烧心的影响
作者:谢沛宁;武占会;王宝驹;刘宁;梁浩;王丽萍;佟静
关键词:生菜;植物工厂;根区温度;干烧心;营养品质
-
人参炭疽病菌T-DNA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分析
作者:李美仪;孙境远;宋佳龙;梁池嘉;丁冠中;刘宁;刘守安
关键词:人参炭疽病;农杆菌介导转化;突变体;遗传转化
-
图像识别技术在杏品种资源叶片形态评估与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碧君;章秋平;刘威生;刘硕;刘宁;张玉萍;张玉君;徐铭;马小雪;刘家成;赵海娟
关键词:杏;叶片形态;分级形状;数量性状;多样性
-
油松人工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
作者:刘宁;王彬;郑淑霞;李玉桂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联立方程组模型;似乎不相关回归法
-
中国李种质资源不同味觉品质精准评价
作者:赵海娟;张玉君;张玉萍;刘宁;徐铭;刘家成;王碧君;刘威生;刘硕
关键词:中国李;种质资源;味觉品质;电子舌;精准评价
-
中国北方玉米产区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其分布分析
作者:王超红;张璐;郭正宇;阎晓光;刘欣芳;刘宁;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MAT);分布
-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杏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马小雪;章秋平;赵海娟;张玉萍;徐铭;刘威生;刘硕;刘宁;张玉君;刘家成;王碧君
关键词:杏;种质资源;电子鼻;电子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