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绍祥

作者: 李绍祥;顾坚;刘琨;田玉仙;杨和仙;杨木军;倪中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性;遗传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09 年 29 卷 06 期

页码: 37-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1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三元能量导入冬小麦幼龄种子的遗传变异研究. 朱保本,孙琦. 1995

[2]不同熟期小麦品种间杂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张利华,许梅芬. 1997

[3]小麦HMW-GS的命名、遗传及对品质的贡献. 郑威,刘卫平,汪盛松. 2013

[4]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董建力,白海波,赵朋,吕学莲,朱永兴,李树华,王中华. 2015

[5]小麦醇溶蛋白组分的遗传研究. 杨海峰,李小燕,徐向阳,蔡岳,朱俊刚,孙黛珍. 2009

[6]小麦抗病新材料S42抗赤霉病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张勇,张伯桥,高德荣,程顺和. 2005

[7]茎尖转化法转基因小麦后代的遗传特性分析. 董福双,刘永伟,吕孟雨,周硕,杨帆. 2018

[8]春小麦优质亚基构成及遗传规律的研究. 邵立刚,马勇,李长辉,王岩,高风梅,迟永芹,车京玉,孙继英. 2005

[9]小麦超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思考. 赵吉平,左联忠,王彩萍,侯小峰,郭鹏燕,郭兆萍. 2012

[10]小麦抗旱性遗传模型及适宜选择世的分析. 卫宗,乔蕊清. 1997

[11]小麦碱水保持力的遗传分析. 张平平,姚金保,马庆,马鸿翔. 2009

[12]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 2007

[13]普通小麦“兰考90(6)”品系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王映红,周益林,段霞瑜,沈天民. 2006

[14]黑胚发生及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建军,赵振东. 1997

[15]小麦育种工作40年回顾. 林作楫,揭声慧. 1999

[16]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姚金保,马鸿翔,姚国才,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张鹏. 2013

[17]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遗传分析. 吴纪中,蔡士宾,颜伟,吴小有,张仙义. 2012

[18]小麦收获指数和源、库性状的遗传研究. 李跃建,冯君成,刘宗典,杨永澄. 1993

[19]小麦Rht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兰素缺,李杏普. 2008

[20]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姚金保,王书文,姚国才,杨学明.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