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食用菌子实体与废弃物主要活性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薛令坤

作者: 薛令坤;唐庆九;刘艳芳;杨焱;周帅;王金艳;于华峥;张劲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食用菌;子实体;下脚料;菌糠;活性成分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15 年 36 卷 12 期

页码: 74-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三种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杏鲍菇、真姬菇、金针菇为研究对象,对其子实体与废弃物(下脚料与菌糠)的水溶性多糖、β-葡聚糖、海藻糖、糖醇和核苷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同一食用菌子实体与废弃物主要活性成分种类类似,但子实体和下脚料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菌糠中含量较低。三种食用菌相比,杏鲍菇子实体水溶性多糖和β-葡聚糖含量均为最高,含量分别为7.44%和36.93%,且杏鲍菇下脚料中β-葡聚糖也较丰富,含量为22.41%,而金针菇多糖及β-葡聚糖含量最低;杏鲍菇子实体和下脚料中的海藻糖含量高于真姬菇和金针菇子实体,分别达到40.36%和19.04%,而只有金针菇含有阿拉伯糖醇,其子实体和下脚料含量分别为18.65%和8.17%。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食用菌子实体中核苷种类较丰富,且大部分核苷类化合物含量是子实体中最高。但是真姬菇和杏鲍菇下脚料中胞苷和鸟苷的含量远高于相应的子实体,这可能与其代谢相关。

分类号: S646

  • 相关文献

[1]黄芪对香菇菌丝体及子实体中成分的影响. 张劲松,牛宇,张丽珍,单璐,聂建军,徐全飞,冯婉君,潘保华. 2018

[2]不同生长阶段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活性成分分析. 李钦艳,钟莹莹,李忠,肖自添,古培总,何焕清,钟小云,彭洋洋. 2021

[3]不同栽培模式对灵芝菌株农艺性状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李学龙,李超,李跃,刘国丽,张鹏,张敏. 2023

[4]不同生长期瓦尼桑黄和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高扬,刘昊,廖方舟,齐欣. 2024

[5]食用菌菌糠双螺杆挤压膨化工艺的优化. 陈晓明,高隽,张志军. 2017

[6]食用菌菌糠的利用. 黄小琴,彭卫红. 2006

[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菌中福美双残留量. 饶钦雄,宣岩芳,白冰,董茂锋,周苏,邢增涛. 2011

[8]杏鲍菇的生产效益. 曹德宾,刘英,王艳芹. 2007

[9]六种侧耳属食用菌子实体抗氧化活性研究. 陈杰,缪钱江,赵爽,刘宇,王守现,许峰. 2015

[10]柴达木大肥菇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罗春燕. 2015

[11]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一). 魏鹏. 2010

[12]桑枝栽培食用菌及食用菌富集桑枝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王香君,蒲军,殷浩,张涛,周自强,吴劲轩. 2022

[13]食用菌固态发酵对玉米粉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仲雪,陈晓明,王乃娟,梁建芬. 2023

[14]竹荪属食用菌国内研究进展. 段小明,刘升,贾丽娥,严灿,王达,张潇方. 2015

[15]作物废弃物新能源在美国的应用. 程序. 1984

[16]烟叶下脚料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应用效果研究. 张翔,毛家伟,宝德俊,张玉亭,李广量. 2008

[17]意杨加工下脚料栽培杏鲍菇技术研究. 汪国莲,陈明. 2007

[18]意杨加工下脚料栽培杨树菇技术研究. 汪国莲,陈明,孙玉东. 2008

[19]"利用花生油下脚料和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杨庆利. 2006

[20]蘑菇酱油酿造工艺初探. 曾辉.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