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邹茜

作者: 邹茜;邵源梅;黄平;李华慧;辜琼瑶;郭咏梅;李少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态型;直链淀粉;籼稻;粳稻;理化指标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19 年 11 期

页码: 2514-25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方法】对21份不同海拔种植的低AC稻米的蒸煮理化指标和RVA谱特征值进行测定,分析籼、粳稻低AC米的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以及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差异,分析不同海拔种植条件下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特点。【结果】籼、粳低AC稻米的食味品质指标中,仅PAT和ASV的差异性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蒸煮理化指标间相关均不显著,而RVA谱特征值间相关较大,并与部分蒸煮理化指标相关显著。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的AC、FC和SBV存在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大;随着种植海拔的降低,温度升高,AC和SBV降低,米饭变软变粘;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PKV、BDV和CSV相关性均表现一致,仅在遮放籼稻的AC与RVA谱部分特征值间有极显著相关性。【结论】低AC籼米GT显著大于粳米,其食味品质略优于粳米。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主要由支链淀粉差异引起,RVA谱特征值中决定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是PKV,PKV越高,米饭更软更粘;GT较低,达到PKV所需的时间较短。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品种,种植海拔越低,AC越低,食味品质理化指标以及RVA谱特征值间的关系越密切。

分类号: TS213.3

  • 相关文献

[1]环境条件对江苏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龚红兵,曾生元,李闯,林添资,景德道,钱华飞,余波,盛生兰,左示敏,陈宗祥,张亚芳,潘学彪. 2013

[2]粳稻不同生态型间杂交后代品质性状的初步分析. 王坚,刘炜,马洪文,史延丽. 2008

[3]试用配合力进行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生态型的划分. 刘炜,李自超,史延丽,马洪文,王坚,张洪亮. 2004

[4]粳型水稻不同生态型间的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刘炜,史延丽,马洪文,王坚. 2004

[5]食味特性因子及理化性状对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刘俊云,崔晶,赵居生,陈秀琴. 2005

[6]上海和韩国粳稻品种米质特性比较. 朴钟泽,罗志祥,韩龙植,苏泽胜. 2002

[7]云南高原粳稻与韩国粳稻品质特性比较分析. 赵国珍,杨世准,苏振喜,廖新华,世荣,朱振华,蒋聪,戴陆园. 2008

[8]粳稻稻米食味仪测定值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林建荣,詹勇强,闵捷,宋昕蔚,吴明国. 2011

[9]籼三系强优恢复系育的有效途径-籼掺粳恢恢交低世代测鉴. 姚立生,高恒广. 1997

[10]不同施氮水平下籼稻和粳稻的产量响应差异. 李敏,李树杏,张洪程. 2013

[11]中熟籼稻和粳稻的高产生育特性比较. 李敏,张洪程,姬广梅. 2013

[12]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质利用研究进展. . 1990

[13]具有广亲和酶谱特征水稻品种的亲和性. 傅春霞,谭秀云,纪风高. 1991

[14]粳籼稻两个亚种成熟胚组织培养与再生能力的比较研究. 王萍,徐大勇,王罡,季静. 2007

[15]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汤陵华,佐藤洋一郎,森岛启子. 1989

[16]关于亚洲栽培稻演化的探讨. 张尧忠,徐宁生. 1995

[17]亚洲稻籼粳中间型问题的讨论. 张尧忠,贺庆瑞. 1990

[18]籼粳杂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 汤圣祥,张云康. 1996

[19]籼粳交和妥米胶稠度的遗传特性分析. 汤圣祥,张云康. 1996

[20]广亲和品种参与下籼粳稻间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研究. 谭震波,阴国大,方文,熊洪. 199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