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遗传研究及其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忠祥

作者: 刘忠祥;周宽基;王世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核不育突变体;育性遗传;4E-ms系;育种应用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10 年 28 卷 06 期

页码: 129-135+1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小麦不育系257A为母本,中国春、阿勃、甘麦8号、陇春7号、陇春11号、宁春4号、宁春16号、KUZA、西农1376为父本,杂交后代F1、F2和BC1为材料,调查F1结实率和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率,结果表明:F1正常结实,平均结实率为87.4%,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符合1∶3的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和回交遗传的1∶1分离规律。证明该核不育突变体为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变化的影响。利用该核不育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44]杂交,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开辟了我国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组配的杂交种2574A/墨引45在2003年的产量比较试验中,小区平均折合产量为9 183 kg/hm2,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15.3%,表现中矮秆,株高91.5 cm,优质、高产,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分类号: S512.103

  • 相关文献

[1]航天诱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张福彦,张建伟,程仲杰,陈晓杰,齐红志,杨保安,范家霖,崔龙. 2019

[2]小麦新品种蜀麦126的选育及其基因资源发掘利用. 马孝玲,黄林,贺靖舒,伍碧华. 2022

[3]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杨芳萍,曹世勤,郭莹,杜久元,鲁清林,吕迎春,白斌,周刚,张文涛,马瑞,何瑞. 2024

[4]高粱A_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李金梅,张福耀,赵威军,程庆军,常玉卉,张晓娟. 2006

[5]黔油4AB选育研究. 王通强,黄泽素,田筑萍. 2003

[6]高粱A_1、A_2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张福耀,李继宏. 1990

[7]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遗传和定位研究进展. 李霞,张金伟,万勇,胡标林,谢建坤. 2011

[8]甘兰型双低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黔油2AB育性遗传研究. 黄泽素,王通强,魏忠芬,代文东. 2000

[9]芝麻雄性核不育材料发现及其育性遗传. 汪强,王本超. 2002

[10]芝麻雄性不育及杂种制种研究进展. 曹文昕,汪强,徐桂珍. 2009

[11]小麦黔型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研究. 田笑明,穆廷文,吴玉珍,王云志,穆培源. 1994

[12]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遗传及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 李广贤,姚方印,庄杰云,侯恒军,姜明松. 2006

[13]优质甘蓝型油菜不育系黔黄303AB的育性遗传研究. 黄泽素,王通强,代文东,杨晓容,李德珍. 2003

[14]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 石明亮,孙权星,陈小晖,彭长俊,程玉静,陈国清,薛林,陆虎华,黄小兰,郝德荣,冒宇翔,胡加如,谭河林,洪德林. 2012

[15]近等基因系构建及其在育种中应用综述. 张红,王超楠,黄志银,李梅,闻凤英,刘晓晖,张斌. 2018

[16]山西谷子地方品种表型鉴定与应用分析. 王海岗,秦慧彬,温琪汾,乔治军,穆志新. 2021

[17]湖南水稻种质资源创制及辐射诱变育种应用成效. 易卫平,杨震,谢洪科,庞伯良,张跃龙,王芊. 2015

[18]超级杂交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程式华,庄杰云,曹立勇. 2009

[19]水稻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和育种利用. 叶卫军,胡时开,李媛媛,马伯军,郭龙彪. 2013

[20]野生稻资源研究与育种应用进展. 吴爽,李晓兵,王守海,王德正,孙传清.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