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HYSPLIT模型分析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冬梅

作者: 高冬梅;皇甫佳一;郭萧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迁飞;HYSPLIT模型;分布型;茶树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24 年 005 期

页码: 593-599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通过田间虫口调查,结合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明确推动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转化的驱动因素。【结果】假眼小绿叶蝉最高飞行高度为8 m,2~8 m高度内,随高度增加,假眼小绿叶蝉数量逐步下降。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迁飞轨迹只与迁飞时间有关,高度对其迁飞轨迹与直线扩散距离没有影响。此外,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还表明,假眼小绿叶蝉24 h直线迁飞距离为35.70~178.10 km。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表明,假眼小绿叶蝉有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分布型,迁飞和扩散是导致两种分布型转化的重要因素。【结论】借助气流,假眼小绿叶蝉可以实现区域性的迁飞。在种群密度驱动下,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存在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的转化,也促使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发生田间扩散和区域性迁飞。因此,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应以主要防治区为中心,向外扩展200 km的范围内开展统防统治。

分类号: S435.711

  • 相关文献

[1]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 魏进,段婷婷,朱淮武,廖国会. 2011

[2]43.7%甲龙SC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及安全性. 姚雍静,廖向前,曹雨,王家伦,陈娟,梁远发. 2013

[3]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 汪云刚,李良静,冉隆珣,玉香甩,吴文伟,韩宝瑜,李忠美. 2010

[4]15%茚虫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 彭萍,王晓庆,林强,黄尚俊,胡翔,唐敏. 2010

[5]纱网遮阳茶树叶蝉为害调查. . 2009

[6]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王庆森,王定锋,吴光远. 2013

[7]假眼小绿叶蝉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分化硏究. 李乐,付建玉,肖强. 2013

[8]两种茶树害虫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李盛华,王沅江,黄安平,康彦凯. 2016

[9]假眼小绿叶蝉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分化研究. 李乐,付建玉,肖强. 2013

[10]假眼小绿叶蝉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分化研究. 李乐,付建玉,肖强. 2013

[11]茶树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研究. 曾莉,王平盛,许玫. 2001

[12]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叶片解剖特征. 张觉晚,张贻礼,杨阳,王沅江. 1998

[13]假眼小绿叶蝉缨小峰的发生与寄生效果. 孙椒德,许德元. 1998

[14]几种喷雾器在茶园中的使用性能与效果对比研究. 许姗姗,郭萧,彭萍,王晓庆,盛忠雷,林强,胡翔,庞晓莉. 2012

[15]宜昌市大气微塑料的分布、呼吸暴露及溯源. 刘立明,王超,巩文雯,陆安祥,任东,涂清,贾漫珂. 2023

[16]麦红吸浆虫随气流远距离扩散的轨迹分析. 苗进,武予清,郁振兴,陈华爽,刘顺通,蒋月丽,段云. 2011

[17]柑桔花蕾蛆为害的分布型及其与座果关系研究. 周程爱,欧阳志云,胡正军. 1989

[18]亚洲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及防治. 余继华,黄振东,张敏荣,张宁,李萍,卢璐,杨晓. 2018

[19]红三叶白粉病田间分布型的研究. 袁庆华,蒋文兰. 1990

[20]棉田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空间分布及其抽样技术. 商文静,魏锋,冯小军,朱荷琴,杨家荣,胡小平.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