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帅民

作者: 陈帅民;梁晓斐;李阳阳;范作伟;徐铭鸿;刘方明;侯中华;王学文;刘慧涛;吴海燕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菌剂;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储量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2 年 006 期

页码: 110-1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集吉林省半干旱地区浅旋和深翻模式下秸秆离田和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0~4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深翻模式下秸秆腐解率高于浅旋模式,腐解菌剂可显著提高秸秆腐解率。与秸秆离田相比,浅旋模式下,JG(秸秆还田)和YW(秸秆+菌剂)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中2~0.25 mm粒级团聚体比例,显著增加了>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深翻模式下,JG和YW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层中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比例,且提高了>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2~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SOCa)和固定量(SOCi)与土壤总有机碳(SOCt)具有显著正相关,2~0.25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有机碳固持能力的关键粒级。

分类号: S141.4%S153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秀娟,解占军,董环,赵颖,刘慧屿,娄春荣. 2018

[2]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钙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贾立辉,朱平. 2019

[3]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志毅,熊桂云,吴茂前,范先鹏,冯婷婷,巴瑞先,段申荣. 2020

[4]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2018

[5]秸秆还田对棕壤呼吸强度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栗杰,刘慧,董静超,王觊琼,张大庚. 2019

[6]不同秸秆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物质的影响. 林欣欣,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刘日月. 2023

[7]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薄国栋,张继光,申国明,于会泳,高林,孙弋媛,王毅,周显升,张扬,刘明. 2014

[8]亚热带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徐海静,柳开楼,郭长城,娄翼来,王义东. 2024

[9]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伟群,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李梓瑄,杨忠赞,刘宝林,宿庆瑞. 2019

[10]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2017

[11]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互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 范艺宽,毛家伟,孙大为,张翔,杨立均,李亮,司贤宗,吴俊林. 2018

[12]秸秆还田配施促腐菌剂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的影响. 裴亚楠,吕卫光,郭涛,白娜玲,李双喜,张娟琴,张海韵,张翰林. 2023

[13]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韩锦泽,刘宝林. 2016

[14]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15]不同耕作措施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隋鹏祥,罗洋,李瑞平,郑洪兵,郑金玉,王浩,刘武仁. 2022

[16]西北绿洲区间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赵财,殷文,胡发龙,宋振伟,张卫建. 2021

[17]种植模式对宁南山区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陈国峰,姬强,王亚麒,王锐,雷金银,何进勤. 2023

[18]玉米秸秆腐解菌剂对种养废弃物堆肥的影响. 滕星,郗登宝,张大辉,王鑫,李启云,潘晓峰,高星爱. 2016

[19]腐解菌剂对红壤橘园圆叶决明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的影响. 董春华,周旋,孙继民,罗志勇,谢宜,胡柯鑫. 2022

[20]宁夏典型温性天然草地固碳特征. 季波,谢应忠,何建龙,王占军,蒋齐.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