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中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董亮

作者: 董亮;田慎重;王学君;孙泽强;郑东峰;刘盛林;董晓霞;郭洪海;罗加法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土壤养分库容量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16 年 44 卷 29 期

页码: 107-109

摘要: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分类号: S141.4`S512.1`S513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董亮,田慎重,王学君,孙泽强,郑东峰,刘盛林,董晓霞,郭洪海,罗加法. 2017

[2]秸秆还田量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白建忠,陈泽,丁永锋,张珞,赵营. 2017

[3]不同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向午燕,董智,冯晨,蔡倩,张哲,郑家明,白伟. 2023

[4]控释氮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孙云保,张民,郑文魁,耿计彪,杨力. 2014

[5]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郑成岩,HojatollahLatifmanesh,宋振伟,邓艾兴,张俊,黄金苓,李亮,陈宗金,郑允坦,张保明,张卫建. 2015

[6]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肖强,刘东生,刘建斌,武凤霞,衣文平. 2023

[7]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井永苹,李彦,张英鹏,罗加法,薄录吉,孙明,仲子文. 2016

[8]秸秆还田量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穆心愿,赵霞,谷利敏,冀保毅,丁勇,张凤启,张君,齐建双,马智艳,夏来坤,唐保军. 2020

[9]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于淼,高晓梅,刘晓辉,王智学. 2022

[10]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王立春. 2020

[11]紫色土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东海,乔艳,李晓,李双来,张智,李菲,胡诚. 2022

[12]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量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丛萍,李玉义,王婧,逄焕成,张莉,刘娜,高建胜. 2020

[13]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蔡丽君,张敬涛,盖志佳,刘婧琦,张伟,赵桂范,郑海燕,王庆胜,龚振平. 2015

[14]玉米-大豆免耕轮作体系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蔡丽君,张敬涛,刘婧琦,盖志佳,赵桂范,张伟,龚振平,马春梅. 2015

[15]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春季稻虾田水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李威,成永旭,孙颖,刘小飞,刘明明,奚业文,李正友,李嘉尧. 2023

[16]基于B/S架构的作物秸秆科学还田V1.0软件研发. 刘宇锋,莫辉德,范如芹. 2021

[17]不同施肥制下砂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骆晓声,寇长林,马政华,王守刚,高国华. 2009

[18]滨海盐碱地不同培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立艳,肖辉,程文娟,赵杰,王晓风,潘洁. 2016

[19]基于DEA的中部平原农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分析——以河南小麦-玉米轮作为例. 张心怡,孟俊杰,王静,孟瑶. 2020

[20]~(15)N同位素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氮营养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张经廷,周顺利,王志敏,贾秀领.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