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方成刚

作者: 方成刚;杨高中;杨莹彪;张丽秋;陈霞;李连超;吕海鹏;林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藤条茶;感官审评;化学成分;挥发性成分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299-3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云南特有的藤条茶,源于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留采法,因能促使茶树树干形似藤条而得名。为探究藤条茶留采管理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选取藤条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作晒青茶、红茶、白茶,以现代茶园同类鲜叶制样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藤条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一般具有更高爽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白茶则具有更浓郁的香气及甘和的滋味,而现代茶园红茶一般具有更高甜的香气和甘爽的滋味。藤条茶的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现代茶园茶树鲜叶,尤其是藤条白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为67.11 mg·g-1,显著低于现代茶园白茶(84.19 mg·g-1)。藤条晒青茶中的茶氨酸含量为16.79 mg·g-1,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晒青茶(14.69 mg·g-1)。藤条晒青茶和藤条白茶具有更低的酚氨比。在所有茶样中共鉴定出205个初级代谢产物,藤条白茶中积累更丰富的糖类。此外,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127种挥发性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不同茶样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藤条白茶中挥发物总量显著高于现代茶园白茶;藤条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更高,而现代茶园红茶的芳樟醇含量更高。可见,采用晒青茶和白茶的加工工艺一般更有利于获得高品质藤条茶产品。

分类号: TS272.7

  • 相关文献

[1]适制蒙顶甘露茶树品种筛选. 叶玉龙,龚雪蛟,黄藩,刘东娜,李兰英,尧渝,罗凡. 2021

[2]不同类型水质对龙井茶汤风味品质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龚芝萍,尹军峰,陈根生. 2020

[3]不同产地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吕海鹏,张悦,杨停,施江,林智. 2016

[4]云南独特的茶树管理技术-藤条茶. 罗琼仙,陈玫,杨毅坚,陈红伟,马玲,何雨淇,陈继伟. 2021

[5]6CW-6E型多管微波杀青干燥机杀青参数研究. 潘科,何萍,郑文佳. 2010

[6]普洱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浸出规律的研究. 段学艺. 2010

[7]不同冲泡水温和时间对湄潭翠芽品质的影响. 张明露,管俊岭,赵曼,林杰,梁远发. 2012

[8]8份茶树新品系加工红绿茶的适宜性. 陈正武,陈娟,曹雨,郭燕,杨春,张小琴. 2016

[9]贵州不同栽培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分析. 陈娟,潘科,沈强. 2014

[10]普洱茶冲泡条件与水浸出物浸出规律研究. 段学艺,王家伦,陈正武. 2010

[11]茶叶感官审评研究进展. 刘腾飞,田丽丽,姚元涛,贾厚振,王长君. 2014

[12]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韩树全,罗立娜,范建新,刘荣,黄海,张燕,康专苗,何凤平. 2019

[13]4种风味铁观音的滋味成分分析. 陈键,宋振硕,王丽丽,陈林. 2018

[14]凤凰单丛主要品质成分比较. 晏嫦妤,罗军武,赵超艺,陈金华,黄建安. 2006

[15]茶叶感官描述语体系构建及团体标准《茶叶感官风味轮》解读. 张颖彬,刘栩,鲁成银. 2023

[16]红紫芽品种的茶类适制性研究. 王秋霜,曹冰冰,王青,秦丹丹,潘晨东,李波,李红建,方开星,倪尔冬,姜晓辉,吴华玲. 2022

[17]不同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分析. 吴玲玲,梁光志,张秀芬,冯红钰,罗莲凤,覃仁源,李子平,莫小燕,刘汉焱. 2021

[18]补光萎凋对武义白茶品质影响研究. 周小芬,伍洵,汤玉平,林家正,涂政,虞舜杰,叶阳. 2020

[19]影响普洱熟茶香气品质的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吕海鹏,张悦,杨停,施江,林智. 2015

[20]云南红碎茶品质特点的比较分析. 韩海华,梁名志,夏丽飞,陈继伟,李晓霞,罗琼仙,陈玫.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