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叶角遗传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紫阳
作者: 周紫阳;赵雪梅;李光华;石贵山;王江红;马英慧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粱;叶角性状;遗传;杂种优势
期刊名称: 杂粮作物
ISSN: 1003-4803
年卷期: 2006 年 26 卷 06 期
页码: 392-394
摘要: 利用高粱骨干不育系、恢复系和自选紧凑型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高粱叶角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分析表明,高粱叶角性状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叶角具有不完全显性作用,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高粱叶角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叶角的方差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占主要地位,所以在培育紧凑型品种时,直接选择是非常有效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很高,表明叶角受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表型变异较小,在早代进行单株选择是有效的。
分类号: S514
- 相关文献
[1]油菜籽含油量的遗传及杂种优势. 王通强. 1992
[2]河南省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主要成效. 张书芬,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张书法,何俊平,曹金华,蔡东芳,赵磊. 2016
[3]单粒型甜菜新品种“中甜─吉甜单一”的选育. 韩克飞,周玉文,拱云生,李贵清,庞风仙,朱国民. 1994
[4]肉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方式探讨. 李旭,吴健,李海燕,秦立红,刘基伟. 2015
[5]贵州高原粳稻利用中一些性状的遗传分析 Ⅲ.抽穗期遗传变异初步研究. 陶大云,马达鹏,娄义龙. 1990
[6]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及育种利用. 朱吉风,周熙荣,张俊英. 2021
[7]陆地棉低酚棉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英文). 张天真,靖深蓉,潘家驹,邢朝柱,郭立平,唐灿明. 2001
[8]水稻雄性不育的发展现状及杂种优势利用. 黄胜东,谷福林,苏自强,张美娟. 2005
[9]单雌蓖麻遗传与利用研究 Ⅰ单雌特性遗传规律. 张维锋,梁一刚. 1993
[10]冬小麦种质株高杂种优势及遗传研究. 李世平,张新平,田玉凤. 2003
[11]稻米外观和碾磨性状的数量遗传及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 2002
[12]冬小麦种质株高杂种优势及遗传研究. 张新平,田玉凤,李世平. 2003
[13]高粱穗部7个性状的遗传分析. 侯荷亭,侯旭东,仪治本,王良群. 1997
[14]高粱淀粉遗传初探. 李爱军,史红梅,李作一. 2011
[15]中国高粱地方品种茎粗的遗传研究. 栾金花,林秀云,马惠华. 1997
[16]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研究. 曹如槐,王晓玲,任建华,南城虎. 1988
[17]高粱出苗能力的遗传研究. 庾正平,任建华. 1986
[18]高粱胚乳性状的遗传研究. 王桂梅. 1987
[19]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研究. 杨伟光,韩立军,牟金明,高士杰. 2001
[20]两系高粱杂种优势分析. 刘海军,尹颛斌,叶桃林.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高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张宇;高悦;周紫阳;王江红;吕鹏飞;唐玉劼;张洪友;王威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产量
-
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高粱品种识别研究
作者:宋少忠;刘园园;周紫阳;滕星;李继红;刘君玲;高勋
关键词:高粱;高光谱成像;机器学习算法;品种识别
-
EMS诱导粒用高粱的突变体筛选和鉴定
作者:于淼;陈冰嬬;石贵山;冯咏琪;杨永志;李海青;唐玉劼;王鼐
关键词:粒用高粱;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体;筛选
-
AM真菌与氮交互作用对高粱根系侵染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作者:马英慧;马英智;马英杰
关键词:AM真菌;氮;交互作用;高粱;根系侵染率;光合特性
-
春播早熟区高粱杂种优势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作者:陈冰嬬;于淼;葛占宇;李洪奎;黄炎;李海青;石贵山;谢利;徐宁;闫峰;高士杰;周紫阳;王鼐
关键词:高粱;亲本系;单核苷酸多态(SNP);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
-
高粱田苗后除草剂安全性初步评估
作者:王江红;张宇;周紫阳;吕鹏飞;卢宗志;赵仁杰
关键词:除草剂;高粱;安全
-
高粱新品种吉杂224号的选育
作者:石贵山;唐玉劼;赵德;陈冰嬬;于淼;李淑芳;候巍;王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