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鲜食甜糯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褚能明

作者: 褚能明;柯剑鸿;袁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鲜食甜糯玉米;气相色谱-质谱;顶空-固相微萃取;风味成分;主成分分析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7 年 11 期

页码: 2175-218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分析不同品种鲜食甜糯玉米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探讨利用仪器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区分不同品种的鲜食甜糯玉米的可能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不同品种鲜食甜糯玉米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SIMCA,对不同品种鲜食甜糯玉米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鲜食甜糯玉米均含有独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合,渝糯7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十七烷、十六烷、2-己基-1-癸醇、3-甲基-呋喃、1-戊醇;渝糯9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叶醇、庚醛、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丁烯醛、2-甲基-3-辛酮;渝糯930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甲基庚烯酮、2,6,11-三甲基十二烷、2-(十八氧基)乙醇;粤甜16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金合欢醇、雪松醇、辛酸。这些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品种鲜食甜糯玉米之间的风味型差异,为选育更受市场欢迎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茼蒿和藜篙的挥发性成分. 李阳,胡建中,乔宇,廖李,汪兰,吴文锦,陈学玲,王俊,汪超. 2013

[2]HS-SPME/GC-MS测定澳洲坚果焙烤香气成分. 静玮,苏子鹏,刘义军,林丽静. 2016

[3]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小米黄酒风味成分. 刘敬科,张爱霞,李少辉,赵巍,张玉宗,邢国胜. 2017

[4]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 殷朝敏,范秀芝,樊喆,史德芳,高虹. 2018

[5]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芝麻油香气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李萍萍,魏芳,董绪燕,袁钢友,黄凤洪,江木兰,陈洪,余琼卫,冯钰锜. 2009

[6]“巴山红”香椿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物质分析. 李可,袁怀瑜,徐瑞,李华佳. 2016

[7]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及种类判别. 胡西洲,彭西甜,周有祥,龚艳,夏虹,彭立军,胡定金. 2017

[8]不同颜色蒜泥的风味及挥发性物质分析. 郭思文,王丹,赵晓燕,马越,张敏,张春红. 2019

[9]基于GC-MS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河南不同产地香椿挥发性成分. 赵丽丽,程菁菁,王赵改,史冠莹,张乐,王晓敏,蒋鹏飞,王旭增. 2021

[10]甘肃靖远旱砂西瓜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任凯丽,苏永全,张化生,孔维萍,唐桃霞,程鸿,赵树春,朱正明. 2023

[11]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栗香特征绿茶判别分析. 尹洪旭,杨艳芹,姚月凤,张铭铭,王家勤,江用文,袁海波. 2019

[12]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鲜食甜糯玉米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李文宝,林明月,刘永贤,陆兴伦,阳继辉,石玫莉,农梦玲,曾艳,熊柳梅. 2010

[13]苏州市吴江区鲜食甜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钱斌彬,史东英,沈芳,管晓春,陈艳萍,沈生元. 2019

[14]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研究. 沈芳,徐燕,赵洪祥,沈生元,钱燕婷,管晓春,袁建华,陈艳萍. 2017

[15]忻州市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陈永欣,翟广谦,韩永明,董立红. 2008

[16]库尔勒香梨挥发性物质及初生代谢物的GC-MS分析. 刘园,向思敏,王江波,吴翠云,唐章虎,龚涵,张雪,徐娟. 2020

[17]不同去仓味方法对六堡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赵云雄,刘汉焱,冯红钰,罗莲凤,吴玲玲,梁光志,李子平,覃仁源. 2021

[18]老鹰茶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 张蕾,王杰,罗理勇,曾亮. 2019

[19]基于HS-SPME-GC-MS法分析3种金橘的香气挥发性成分. 胡梓妍,刘伟,何双,胡小琴,张菊华,单杨. 2021

[20]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联用技术研究野松茸干品的挥发性成分. 谷镇,杨焱,冯涛,朱建材.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