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雄性不育水稻花药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杜士云

作者: 杜士云;王德正;吴爽;王辉;王守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雄性不育系;花药;过氧化物酶;光合速率

期刊名称: 植物生理学报

ISSN: 2095-1108

年卷期: 2012 年 48 卷 12 期

页码: 1179-118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雄性不育现象,调查了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光温敏核不育系‘2310S’和核质互作不育系‘2277A’三类水稻及正常粳稻在不同光温环境下穗发育后期花药和剑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及丙二醛的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花药比叶片对光温胁迫更敏感,不育与可育花药活性氧代谢方面有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不育水稻败育生理不尽相同,光温环境变化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2310S’有更明显的胁迫性,其不育花粉发育后期,上述3种抗氧化酶不能协同作用,SOD活性高,POD活性低,膜脂过氧化程度高和时间提前。其他两类不育系中POD活性也稳定较低,显示其可能与水稻不育花粉的形成更相关,同时,不育水稻中光合速率较低。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枸杞不育系与可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徐青,秦垦,冯爱玲,祁建钊,韩会龙,黄昊. 2009

[2]苎麻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发育的比较观察. 熊少斌,杜威,龙波,梁雪妮,刘飞虎. 2011

[3]辣椒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及脯氨酸等含量的研究. 孙立全,霍治军,常彩涛,张成合,李明,刘文明. 2003

[4]胡萝卜雄性不育系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梁艳荣,胡小红,陈源闽,王勇,张艳萍,张少英. 2006

[5]水稻的花药培养. 黄大年,王慧中. 1999

[6]水稻花药培养创造水稻新质源. 李艳萍. 2007

[7]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结实率的要因分析. 叶昌荣,戴陆园,王建军,曾亚文,余腾琼. 2000

[8]水稻花药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马文东,李修平,李智媛. 2013

[9]水稻花药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李清贤,陈睿,杨绍华. 2010

[10]阔叶野生稻黎明开花特性的转育和栽培稻早晨开花系的研究. 张淑萍. 2006

[11]水稻雄性不育系扦插繁殖与种子繁殖主要性状比较. 黄其椿,周瑞阳,唐洲萍,王杰,李初英. 2012

[12]轮回选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朱速松,张玉珊. 2004

[13]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杨大兵,胡亮,杜雪树,万丙良,夏明元,戚华雄,李进波. 2025

[14]水稻株系与亲本间灌浆期POD酶谱及遗传效应分析. 姬生栋,栗鹏,李江伟,宋刘敏,刘苗苗,高狂龙,尹海庆. 2018

[15]水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核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邢小黑,尹道川,高明尉. 1994

[16]水稻体细胞再生植株后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遗传变异. 沈革志,章振华. 1990

[17]东北中部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时期低温处理下生理变化及耐冷性比较. 宋广树,孙忠富,孙蕾,杜克明,王夏. 2011

[18]水稻耐盐性的生理研究——Ⅱ.盐逆境下叶片质膜透性的变化及其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关系. 汪宗立,刘晓忠,王志霞. 1987

[19]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及后代的性状表现. 佘建明,周邗扬,陆维忠,吴鹤鸣,李向辉,孙勇如. 1990

[20]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世文,王玲,王全永,唐绍清,陈惠哲,鄂志国,王磊,朱德峰.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