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我国羊弓形虫流行病学数据的调查与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闫俊宇

作者: 闫俊宇;包梦楠;刘丹;吴琼;宾晨;李凌丹;Hosein Salehian-Dehkordi;熊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动物流行病学;弓形虫;羊

期刊名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ISSN: 1008-0589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206-21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我国羊弓形虫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1991年~2023年近30年收录的羊弓形虫流行病学文献中我国22个省区的94 891份临床羊血清样品数据,采用Arc GIS10.2软件中的点密度和核密度分析法分析羊弓形虫在不同地区采样点的分布及聚集性;采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不同省份、地区及7个地理分区羊弓形虫的平均阳性率(以下均简称为阳性率);采用SPSS软件对上述地区的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通过Arc GIS10.2软件做羊弓形虫阳性率分级(阳性率分为6个等级)的统计分析,以分析羊弓形虫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点密度和核密度结果显示,除12个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羊弓形虫调查数据的报告;羊弓形虫在青海、甘肃、河南、内蒙古、云南、新疆等地呈点的聚集性分布,在青海和甘肃省呈密集性分布。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羊弓形虫平均阳性率为10.37%(8869/94891),不同省份的阳性率在3.09%~30.49%;7个地理分区羊弓形虫的阳性率为14.4%~30.49%,其中西南地区阳性率最高为30.49%(3059/12245),主要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羊弓形虫阳性率依次为45.06%(310/688)、28.63%(1830/6392)和17.79%(919/5165)。西北地区的阳性率最低,为14.4%(3879/58038),主要包括陕西、甘肃、新疆、青海,羊弓形虫阳性率依次为29.82%(99/332)、17.12%(1353/7905)、6.03%(487/8071)、4.56%(1940/41730)。分级统计结果显示,秦岭淮河以北的省份对羊弓形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较多,且平均阳性率为20%以下居多,大多属于1级、2级地区,但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阳性率为20.78%(737/4562),为3级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只有一半省份有调查数据,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平均阳性率为30.49%(3059/12245),为4级地区;其次是华东、华中地区,阳性率分别为18.7%(422/2329)和16.32%(1584/15474),均为2级地区,但其中的重庆市可达5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存在羊弓形虫且呈地方性流行,西南、华北地区应加强对羊弓形虫流行病学的监测与防治。利用ArcGIS10.2软件分析羊弓形虫的分布与海拔等气候条件的关系;采用全域莫兰指数(Moran’s I指数)、高低值聚类(General G指数)分析羊弓形虫分布地区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ArcGIS10.2软件对弓形虫分布的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海拔2 000 m以下地区的羊弓形虫阳性率均较高,为10%~30%,且低海拔、高温高湿和雨热地区羊弓形虫的阳性率均较高,提示上述地区需加强对羊弓形虫流行病学的监控与防治。弓形虫感染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羊弓形虫的分布地区之间存在关联性(Moran’s I指数>0)和聚集性(General G指数>0),且分布点之间具有极强关联性(General G指数中的Z>0)。冷热点分析显示,我国秦岭淮河两侧的湖南和安徽部分地区、贵州、河南及西北地区的青海和甘肃大部分地区均为热点地区。因此要在集中养殖区重点监测及防治羊弓形虫病,以阻止羊弓形虫的聚集性流行。本研究对羊弓形虫病的科学防控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分类号: S858.26

  • 相关文献

[1]内蒙古部分地区放牧牛羊弓形虫血清学调查. 方变变,罗晓平,耿万恒,李军燕,王鹏龙,乌云塔娜,萨日娜,高海英. 2019

[2]新疆阿勒泰垦区规模化羊群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李伟,侯小林,王正荣,韩猛立,黄佐兴,蒲新竹,李守江,张宾,黄新. 2018

[3]地理信息系统与动物流行病学. 王靖飞,崔尚金,吴东来. 2004

[4]优于单一最大熵生态位模型的混合烟粉虱生境风险评估模型. 李志鹏,张心怡,王苗苗,陈宏,赵健. 2023

[5]贵阳地区猪弓形虫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分析. 吴玙彤,肖芳萍,谢丽丽. 2015

[6]猪伪狂犬病毒与弓形虫、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 徐景峨,姜玲玲,史开志,肖芳萍,周思旋,余波. 2015

[7]弓形虫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王大为,郭晓改,司海洋,穆名扬,李红魁. 2016

[8]实时定量PCR技术在弓形虫研究中的应用. 周洋,袁子国,朱兴全. 2011

[9]人参皂甙Rg1对弓形虫P30融合蛋白免疫效果的影响. 王素华,蔡渭明,曲道峰,杜爱芳. 2010

[10]石河子地区人畜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王为升,张金生,陈伟,王俊伟,孟庆玲,乔军,WANG Wei-sheng,ZHANG Jin-sheng,CHEN Wei,WANG Jun-wei,MENG Qing-ling,QIAO Jun. 2011

[11]猪弓形虫病鉴别诊断分析. 王振玲,王利丽,路超,杨利峰,郭艳杰. 2018

[12]弓形虫ATG6基因敲除虫株的构建及其生长特性鉴定. 李昭然,曹世诺,王铭,陈运通,贾洪林. 2017

[13]弓形虫能量代谢及营养物质的来源概述. 孙洪超,付媛,黄靖,张红丽,石团员. 2021

[14]2017—2018年河南省规模化猪场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解伟涛,乔松林,梁跃,郝慧芳,邓瑞广,张龙现,李祥瑞,张改平. 2019

[15]我国弓形虫虫株529bp重复序列的PCR扩增、克隆及分析. 宋慧群,张德林,廖申权,翁亚彪,林瑞庆,朱兴全. 2006

[16]弓形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候照峰,王尚尚,贾红,臧传佼,朱鸿飞,周永华,陶建平. 2015

[17]新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弓形虫抗体监测与分析. 刘丽娅,汪萍,王杰,沙依兰·卡伊扎,金映红,陆桂丽. 2016

[18]弓形虫棒状蛋白2研究进展. 祁光宇,张德林,孙晓林,付宝权,王艳华,苟惠天. 2008

[19]弓形虫强免疫原性排泄分泌抗原组分的鉴定. 叶强,王萌,张念章,殷宏,张德林. 2015

[20]弓形虫胚层发育相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田维鹏,张念章,高琦,鲁力,朱兴全,宋铭忻.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