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翰林

作者: 张翰林;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王金庆;张娟琴;何七勇;袁大伟;顾晓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温室气体;土壤固碳;秸秆还田年限;稻麦轮作;秸秆焚烧;全球升温贡献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5 年 03 期

页码: 302-30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揭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空白对照(CK)、常规处理秸秆不还田(NT)、1年秸秆还田(SR1)和5年秸秆还田(SR5)]对CH4、CO2和N2O 3种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土壤固碳量,估算了秸秆焚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综合计算了4种处理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试验结果表明,SR1和SR5均显著提升CH4和CO2的排放通量,分别高出NT、CK处理73.52%、309.49%和13.29%、13.06%;同时显著降低N2O排放通量,较NT降低29.68%和42.55%;但SR1和SR5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与NT相比,SR1和SR5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固碳量517.9%和709.03%,SR5土壤固碳量高出SR1达30.93%;NT秸秆焚烧产生的全球气温变暖贡献为9 698.49 kg(CO2-eqv)·hm?2,比CK高126.98%。综合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固碳以及秸秆焚烧3个因素,SR1全球升温贡献最低,显著低于NT 4.72%。短期全量秸秆还田有助于降低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长期进行秸秆还田后降低幅度会逐步减小。

分类号: S181

  • 相关文献

[1]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张翰林,郑宪清,何七勇,李双喜,张娟琴,吕卫光. 2016

[2]有机农业发展的低碳机理分析. 刘月仙,吴文良,蔡新颜. 2011

[3]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黄淮海区域小麦-大豆复种系统净温室效应. 张鑫,郑成岩,李升明,谢方景,邓艾兴,张俊,宋振伟,张卫建. 2020

[4]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的碳足迹分析. 严燕,季国军,胡乃娟,陈留根,郑建初,胡锋. 2024

[5]玉米秸秆利用好 不用焚烧又环保. 孙国臣,方向前,付稀厚. 2016

[6]秸秆深度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降低秸秆焚烧率并提高养分归还量. 李超,程凯凯,廖育林,郭立君,周峻宇,罗先富,文丽,唐海明,汤文光,汪柯,肖小平. 2021

[7]华北灌溉区秸秆焚烧与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 王爱玲,高旺盛,洪春梅. 2003

[8]早稻秸秆原位焚烧对红壤晚稻田CH4和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李玉娥,李明德,万运帆,彭华,吴海勇. 2011

[9]早稻秸秆原位焚烧对红壤晚稻田CH_4和N_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李玉娥,李明德,万运帆,彭华,吴海勇. 2011

[10]秸秆禁烧政府监管模式及其效果比较——基于农户与政府博弈关系的分析. 马骥,秦富. 2009

[11]基于MODIS数据的河南省秋季作物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研究. 张彦,刘婷,李冰,程永政,王来刚,郭燕,武喜红,贺佳. 2016

[12]基于EOS/MODIS数据的河南省小麦秸秆焚烧监测分析. 刘婷,王来刚,范磊. 2011

[13]中国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与效果. 覃诚,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周珂,王莹. 2019

[14]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2009

[15]西部生态脆弱区秸秆焚烧或饲料化利用选择分析——基于Bivariate-Probit模型. 韩枫,朱立志. 2016

[16]水稻低碳生产研究进展. 周胜,宋祥甫,颜晓元. 2013

[17]施肥方式对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周运来,张振华,钱晓晴,严少华,罗佳,卢信,刘丽珠,范如芹. 2016

[18]南方双季稻田稻草还田的碳汇效应. 纪雄辉,彭华,石丽红,刘昭兵,田发祥,霍连杰,朱坚. 2011

[19]长期施肥红壤性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差异. 李文军,黄庆海,李大明,柳开楼,叶会财,肖国滨,张文菊,徐明岗. 2021

[20]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碳影响研究进展. 黄光辉,李永,唐海明,张海林.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