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的识别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娄永根

作者: 娄永根;程家安;平霄飞;汤富彬;茹水江;杜孟浩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褐飞虱;白背飞虱;稻虱缨小蜂;信息化合物;形态特征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2002 年 45 卷 06 期

页码: 67-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 ,各自的引诱比例 (头数 )分别为 5 7 5 0 % (2 3头 )和 4 2 5 0 % (17头 )。稻虱缨小蜂对 2种飞虱 4组材料 ,完整卵、磨碎卵、带卵叶鞘和若虫为害叶鞘的行为反应 ,除了在褐飞虱完整卵上的搜索时间极显著地长于在白背飞虱完整卵上的以外 ,其余的均不存在差异。挥发物捕集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成相非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水稻挥发物、稻飞虱利它素及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中的作用不明显。文中就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寄主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分类号: S476.3

  • 相关文献

[1]甲维盐与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繁殖力及天敌稻虱缨小蜂控害能力的影响. 何佳春,王康逸,Mubashar HUSSAIN,魏琪,万品俊,赖凤香,王渭霞,傅强. 2024

[2]湖南省地方稻种资源多抗性评价. 侯小华,魏子生,周祖铭. 2000

[3]杂交稻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研究. 肖放华,彭兆普,李宣铿. 1992

[4]2015年苏北地区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 熊战之,汪立新,付佑胜,刘伟中,王宏宝,李茹,高聪芬,张凯. 2016

[5]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刘光杰,付志红,沈君辉,张亚辉. 2002

[6]中国南部褐飞虱、白背飞虱越冬虫源的再考察. 马巨法,汤金仪,高桥明彦,神原冲隆,胡国文. 1996

[7]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王彦华,苍涛,赵学平,吴长兴,陈丽萍,俞瑞鲜,吴声敢,王强. 2009

[8]水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俞晓平,巫国瑞,陶林勇,王成良,徐启强. 1993

[9]2008年广西北部湾稻区稻飞虱初迁入过程分析. 沈慧梅,陈晓,胡高,程遐年,张孝羲,翟保平. 2011

[10]不同氮肥水平下转Bt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态适应性的继代影响. 刘凯,杨亚军,田俊策,鲁艳辉,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 2016

[11]水稻飞虱对十三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毛立新,梁天锡. 1992

[12]水稻品种抗稻飞虱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刘光杰,郑宜才,桂丽琴,沈君辉. 1999

[13]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寒川一成,刘光杰,沈君辉. 2003

[14]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黄得润,龚俊义. 2009

[15]采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3种飞虱中肠内容物的菌群结构. 张珏锋,俞叶飞,李芳,钟海英,陈建明. 2020

[16]烯啶虫胺对稻飞虱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试验. 肖汉祥,李燕芳,张扬,廖永林,张振飞. 2013

[17]基于rDNAITS1和ITS2序列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子鉴定. 林克剑,韩兰芝,侯茂林. 2009

[18]南繁区水稻迁飞性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卢辉,唐继洪,吕宝乾,郭安平,苏豪. 2020

[19]基于rDNA ITSl和ITS2序列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子鉴定. 林克剑,韩兰芝,侯茂林. 2009

[20]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刘怀,赵志模,肖晓华,程登发.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