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韦东

作者: 秦学毅;欧倩;武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褐飞虱;抗褐飞虱基因;分子标记;RAPD标记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5 年 18 卷 06 期

页码: 764-766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药用野生稻1665(O.officinalsWall et Watt)和栽培稻桂99远缘杂交后,连续回交、自交筛选得到一个近等基因系B3F4。本研究利用B3F4对来源于药用野生稻1665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获得2个与抗褐飞虱基因表现连锁的RAPD标记,并分别完成B3F4植株的RAPD标记分析.利用MAPMAKER/EXP.Version 3.0,构建局部连锁遗传图谱,覆盖大小为3.0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0 cM。为下一步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精确定位和克隆分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鉴定与利用. 陈荣智,何光存. 2018

[2]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鉴定与利用. 陈荣智,何光存. 2018

[3]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褐飞虱水稻恢复系. 罗世友,陈红萍,吴小燕,胡兰香,熊换金. 2015

[4]鲤抗寒性状的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的研究. 高俊生,孙效文,梁利群. 2007

[5]褐飞虱的饲养及抗褐飞虱水稻鉴定方法. 姜虹芮,吕建群. 2016

[6]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英文). 向太和,杨剑波,李莉,倪大虎,杨前进,朱启升,汪秀峰,张毅,黄大年. 2003

[7]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张培江,才宏伟,袁平荣,杨联松,白一松,胡兴明,许传万,孙明. 1999

[8]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基因的RAPD标记. 彭卫欣,刘国庆,刘国振,朱立煌,谢晓亮. 2003

[9]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英文). 向太和,杨剑波,李莉,倪大虎,杨前进,朱启升,汪秀峰,张毅,黄大年. 2003

[10]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张培江,才宏伟,李焕朝,杨联松,张德泉,白一松,胡兴明,许传万. 2000

[11]若干水稻品种(组合)的等位酶和RAPD遗传分析. 方宣钧,黄育民,陈启锋,孙梅. 1999

[1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褐飞虱基因改良桂农占的BPH抗性. 胡巍,李艳芳,胡侃,江奕君,张扬. 2015

[13]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成熟胚及抗褐飞虱基因植株的获得. 李三和,韩光明,闸雯俊,刘凯,胡刚,游艾青. 2016

[14]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的比较研究. 李树娟,李容柏. 2010

[15]湖南省地方稻种资源多抗性评价. 侯小华,魏子生,周祖铭. 2000

[16]籼稻资源WD15515中抗褐飞虱QTL的定位研究. 石少阶,王卉颖,上官欣欣,刘丙芳,荆胜利,杜波,陈荣智,祝莉莉,何光存. 2016

[17]烯啶虫胺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及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邢平,顾中言. 2011

[18]氟·异WP对水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朱根华,穆兰芳,朱福官,陆长缨,曹卫菊,丁海红. 2007

[19]烯啶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田间控制效果. 束兆林,孙庭东,张芳,缪康,赵来成. 2010

[20]南京14号叶鞘内的抗性因子及其对褐飞虱取食和存活的影响. 李国清,王荫长,韩召军,高家骅,顾正远.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