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D多态性及其与6-SFT-A2的累加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岳爱琴

作者: 岳爱琴;李昂;毛新国;昌小平;柳玉平;李润植;景蕊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普通小麦;6-SFT-D;功能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分析;累加效应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6 年 42 卷 01 期

页码: 11-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小麦6-SFT是果聚糖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以23份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5份D基因组材料(DD)为多样性代表群体材料,通过测序分析小麦6-SFT-D基因的序列多态性,根据多态性开发6-SFT-D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由154份六倍体普通小麦构成的自然群体的6-SFT-D基因单倍型(haplotype)与表型性状的关联特性和基因累加效应。在28份多样性代表群体中,共检测到6-SFT-D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均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构成3种6-SFT-D基因单倍型;而在自然群体中只检测到6-SFT-D的两种单倍型。根据6-SFT-D基因2850 bp位点的T/C变异开发等位变异特异PCR标记。关联分析表明,6-SFT-D单倍型分别与灌溉条件下的千粒重和穗长显著关联,单倍型Hap I是提高千粒重的优异等位变异;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同时具有6-SFT-D与6-SFT-A2优异等位变异小麦材料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材料,说明6-SFT-D和6-SFT-A2优异等位变异对于提高千粒重表现累加效应。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D多态性及其与6-SFT-A2的累加效应. 岳爱琴,李昂,毛新国,昌小平,柳玉平,李润植,景蕊莲. 2015

[2]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NAC67参与调控穗长和每穗小穗数. 张宏娟,李玉莹,苗丽丽,王景一,李超男,杨德龙,毛新国,景蕊莲. 2019

[3]小麦转录因子基因W16的功能标记作图和关联分析. 雷梦林,李昂,昌小平,徐兆师,马有志,刘惠民,景蕊莲. 2012

[4]小麦TaSAP2-6A基因标记与多种环境下的农艺性状相关. 王亦学,李龙,毛新国,王景一,昌小平,景蕊莲. 2021

[5]关联分析及其在果树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赵惠,房玉林,张颖,樊秀彩,孙海生,姜建福,刘崇怀. 2018

[6]功能标记及在品种鉴定和辅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宋伟,王凤格,易红梅,李翔,赵久然. 2009

[7]小麦TaSnRK2.10的多态性及与农艺性状的关联. 王倩,毛新国,昌小平,贾继增,刘惠民,景蕊莲. 2014

[8]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功能标记研究进展. 温亮,龙小玲,周正富,雷振生. 2020

[9]CIMMYT273个小麦品种抗病基因Lr34/Yr18/Pm38的分子标记检测. 夏先春,朱华忠,李式昭,郑有良,何中虎. 2010

[10]CIMMYT 273个小麦品种抗病基因Lr34/Yr18/Pm38的分子标记检测. 夏先春,朱华忠,李式昭,郑有良. 2010

[11]新疆小麦品种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布. 王亮,穆培源,徐红军,庄丽,桑伟. 2008

[12]小麦蛋白磷酸酶2A结构亚基基因TaPP2Aa的功能标记作图. 王智兰,毛新国,李昂,昌小平,刘惠民,景蕊莲. 2011

[13]中国冬小麦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检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肖永贵,何心尧,刘建军,孙道杰,夏先春,何中虎. 2008

[14]中国小麦品种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分子检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杨芳萍,何心尧,何中虎,尚勋武,杨文雄. 2008

[15]新疆小麦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及其分布. 芦静,胡钰,周安定,梁晓东,曹俊梅. 2012

[16]IGF-1R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水貂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宋姗姗,刘宗岳,丛波,刘琳玲,宋兴超,彭英华. 2019

[17]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彭勃,赵晓雷,王奕,袁文娅,李春辉,李永祥,张登峰,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2020

[18]美洲水貂刺鼠信号蛋白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毛色表型的关联分析. 宋兴超,徐超,刘宗岳,岳志刚,丛波,刘琳玲,杨福合. 2016

[19]猪NNAT基因印记鉴定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乔木,吴俊静,彭先文,梅书棋. 2021

[20]绵羊D1x3基因启动子活性及其多态性与羊毛品质性状的关联. 裴文宇,云杰,荣恩光,杨华,王志鹏,王守志,李辉,王宁.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