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一氧化氮延缓鲜切粉葛褐化效果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宋康华

作者: 宋康华;张鲁斌;冯显爵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一氧化氮;鲜切粉葛;褐化;生理指标;延缓;功能品质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9 年 009 期

页码: 142-14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粉葛(南药)鲜切后极易发生褐变,研究5℃一氧化氮(NO)处理对鲜切粉葛护色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新鲜粉葛切分成均一小块后分别放入0.5、1.0、2 mmol/L硝普钠(SNP)溶液浸泡15 min,沥干后放于塑料盒中并用聚乙烯保鲜膜封口后置于5℃恒温恒湿箱中贮藏,定期取样测定褐变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不同浓度SNP处理均能有效减轻鲜切粉葛的褐变程度,以2 mmol/L SNP处理效果较好,处理10 d时褐变度仅为对照的62.4%,褐变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显示,不同浓度SNP处理均能显著抑制贮藏期6 d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上升,降低整个贮藏过程中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促进总黄酮积累,且随着SNP浓度增大,对以上指标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愈明显,贮藏10 d 2 mmol/L SNP处理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分别为对照的66.4%和5.42倍,2 mmol/L SNP可显著降低贮藏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延缓鲜切粉葛的褐变.对2 mmol/L SNP处理的鲜切粉葛各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鲜切粉葛褐变度与PAL活性、总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POD、PPO活性呈极显著性负相关,与MDA相关性不显著.[结论]2 mmol/L SNP处理可显著延缓鲜切粉葛褐变,并提高其功能品质,为鲜切粉葛护色工艺提供参考.

分类号: TS255.3

  • 相关文献

[1]氯化钠处理延缓鲜切粉葛褐化机理研究. 宋康华,张鲁斌,谷会,贾志伟,常金梅. 2018

[2]柠檬酸处理对鲜切粉葛褐化保鲜效果研究. 张鲁斌,宋康华,谷会,贾志伟,常金梅,洪克前,候晓婉. 2017

[3]DTT延缓绵羊卵母细胞老化的研究. 叶小芳,黄俊成,陈静波,吕雪峰. 2011

[4]稻米的营养功能特点. 邵雅芳. 2020

[5]云和雪梨主要营养素分析. 霍宏亮,任伟春,许伟华,叶芳,林娅沁,王金燕,杜媛媛,凌益春,杨晓乐,曹玉芬. 2024

[6]紫花苜蓿基因转化组织再生过程中褐化因素的分析. 李云霞,马晖玲,成慧. 2010

[7]蝴蝶兰防褐化技术探讨. 姚丽娟,林绍生,徐晓薇,游聚斌,陈中林. 2004

[8]四数九里香组织培养(简报). 高营营,韩晓华,张露,黄天琨,林贵美. 2015

[9]减少多年生麻栎茎段外植体褐化的材料采集与组织培养条件优化. 于艳,夏兴宏,石淑萍,孙娟,曲芳,康丽娜,郎庆龙. 2015

[10]降低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程度的研究. 黄燕芬,周国兰,赵华富. 2009

[11]草莓茎尖组织培养防褐化及玻璃化研究. 付崇毅,姜伟,王建国,杜金伟. 2016

[12]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 夏小环,王静,尹梅,陈志伟,陈善娜. 2006

[13]番茄花药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晓荣,陶承光,吕书文,杨国栋. 2008

[14]草莓茎尖组织培养防褐化技术优化研究. 付崇毅,姜伟,郝利清,王建国,杜金伟. 2016

[15]影响芸苔属植物(Brassica)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因素. 杜建中,王景雪,孙毅,陈国娥,赵志国. 2004

[16]黑暗预处理对蝴蝶兰组培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赵伶俐,范崇辉,葛红. 2006

[17]甘蔗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防褐化措施. 武媛丽,谭贤教,张树珍,杨本鹏. 2013

[18]黄连木茎段启动与增殖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 何敬房,肖平,苏淑钗,冷平生,姬谦龙. 2011

[19]平阳霉素诱导花生胚小叶再生体系的抑制探析. 崔雪艳,孙继军. 2016

[20]减少秋石斛在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研究. 陈亚鸿,洪磊,陈雄庭.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