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青枯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组群划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永芳

作者: 何礼远;徐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青枯菌;多样性;RAPD;组群划分;PCR

期刊名称: 植物病理学报

ISSN: 0412-0914

年卷期: 2003 年 33 卷 06 期

页码: 503-50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采用15条随机引物对我国11个省(市、区)6种不同寄主植物的43个青枯菌代表性菌株和4个国外青枯菌菌株,进行了PCR扩增。引物OPB11、OPA15、OPE1和OPZ10对上述所有菌株扩增获得了相似的产物电泳图谱,分别具1~5条谱带不等;引物OPB7、OPA10和OPF1对马铃薯菌株获得了相同的产物图谱,但对其它寄主菌株的产物间有明显差别;引物OPA14、OPG6、OPG14、OPF5、OPK14、OPK20和OPK17对于不同菌株的扩增产物多态性很强。供试菌株被聚类为2个组群,即组群A和组群B。组群A中又可分为7个亚组(A1、A2、A3、A4、A5、A6、A7),其中A1含有2个类型(A1-1、A1-2);组群B中也可分为2个亚组(B1、B2),其中B1含有3个类型(B1-1、B1-2、B1-3),B2也含有3个类型(B2-1、B2-2、B2-3)。RAPD组群A中包含了27个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马铃薯菌株,主要是3号小种、生化变种2;组群B中含有20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菌株,分属于其它不同的小种和生化变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枯菌菌株RAPD组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不大,而与寄主来源有明显相关性。此外,通过对我国青枯菌菌株组群进行同源性PCR分析表明,来源自马铃薯的3号小种菌株属于美洲分支“Americanum”,而来自其它寄主的青枯菌1号、5号小种菌株属于亚洲分支“Asiaticum”,与本研究RAPD组群A

分类号: S432.42

  • 相关文献

[1]甘薯薯瘟病菌特异性PCR快速检测方法. 张鸿,刘中华,林志坚,许泳清,李华伟,王嘉滢,林赵淼,李国良,邱永祥,纪荣昌,罗文彬,汤浩,邱思鑫. 2019

[2]马铃薯青枯病的 PCR 检测. 何礼远,徐进. 2005

[3]马铃薯青枯病的PCR检测. 何礼远,徐进. 2005

[4]简单实用的分子标记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李玥莹,杨立国,刘世强,彭霞. 2000

[5]莪术种质资源的RAPD-PCR分析. 刘双利,王晓慧,姜程曦,袁玮,张金华. 2016

[6]分子标记在丛枝菌根研究中的应用. 孙向伟,王晓娟,张贵启,高飞翔,沈禹颖,金樑. 2009

[7]分子标记在丛枝茵根研究中的应用. 孙向伟,王晓娟,张贵启,高飞翔,沈禹颖,金樑. 2009

[8]影响小麦RAPD稳定性的试验技术研究. 程继红,成卓敏,慕小倩. 2001

[9]海南香蕉褐缘灰斑病原菌的核酸分析鉴定. 谢艺贤,张欣,范鸿雁,黄艳岚,杨腊英. 2004

[10]小麦叶片直接用于PCR和RAPD反应的方法. 汪秀峰,杨剑波,吴丽芳,李莉,向太和. 2002

[11]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初步研究. 戚华雄,杨蜀兰,王斌,卢兴桂. 1999

[12]烟草RAPD双引物与单引物PCR扩增多态性效率的比较分析. 李延坤,陶爱芬,祁建民,周东新,王涛,张广庆,危成林,兰涛,陈顺辉. 2010

[13]利用RAPD对中国热带地区疫霉菌分类的初步研究. 郑服丛,ElaineWard. 1998

[14]大豆白化致死突变系的发现与分析. 刘昭军,李希臣,刘丽艳,刘琦,李铁,陈伊里. 2005

[15]谷类作物半粒种子的PCR分析及其在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翟文学,陆朝福,朱立煌,杨文才,赵开军. 1996

[16]利用RPAD对中国热带地区疫霉菌分类的初步研究. 郑服丛,Ward.,E. 1998

[17]利用但基因组扩增法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株异质性的分析. 韦华冕,王雪峰,王珊珊,杜承,刘海芳,刘强,周建华. 2012

[18]一种高效提取桑树根围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方法. 黄淑君,胡兴明,于翠,邓文,叶楚华. 2012

[19]优质高产宜迟播晚粳糯镇糯20号的选育. 林添资,孙立亭,景德道,曾生元,余波,钱华飞,李闯,姚维成,盛生兰,周义文,杜灿灿,龚红兵. 2017

[20]云南羊肚菌居群多样性研究. 赵永昌,柴红梅,李树红,钟明惠,和顺荣,陈明杰.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