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模式对高密度下不同耐密性大豆品种根形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冬昭

作者: 王冬昭;饶德民;李琪瑞;程彤;于德彬;孟凡钢;赵婧;闫晓艳;邱强;张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种植密度;种植模式;根系形态;产量

期刊名称: 东北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20-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试验以不耐密大豆吉育86和耐密大豆长密豆30为材料,设置2个处理,种植模式处理:垄上双行和垄上单行种植,种植密度处理:20万株/hm2和40万株/hm2.研究耐密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地下根系生理和形态特征以及地上干物质量和产量特性.结果表明,根系活力、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分别与大豆产量和地上干物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高密度种植显著降低吉育86的干物质量和产量,对于长密豆30的产量虽有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垄上双行对吉育86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产量提高达显著水平.高密度种植对于不耐密品种吉育86的地下根系和地上冠层造成的竞争抑制程度更高.垄上双行对于不耐密大豆品种根系形态的优化作用,尤其是高密度条件下根系形态的优化效果明显优于耐密大豆.长密豆30地下根系分级结构受种植模式的影响更大,吉育86的地下根系分级结构受种植密度影响更大.综上所述,耐密大豆品种地下根系耐受竞争抑制作用能力更强,高密度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根系活性响应能力,是耐密大豆品种在高密度条件下保持较高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原因.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种植模式对制种玉米生长影响. 秦京涛,邓忠,宗洁,张友良,杨开静. 2018

[2]耕地方式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匡恩俊,李梓瑄,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朱宝国. 2020

[3]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蔡倩,孙占祥,郑家明,王文斌,白伟,冯良山,杨宁,向午燕,张哲,冯晨. 2021

[4]山西早熟夏大豆种植密度研究. 任小俊,刘小荣,吕新芸,马俊奎. 2019

[5]密度对分枝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于德彬,张鸣浩,孟凡钢,饶德民,赵婧,张伟,闫晓艳. 2020

[6]密度对晋北区大豆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旭丽,邢宝龙,王桂梅,殷丽丽. 2017

[7]增密对不同分枝类型大豆品种同化物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李瑞东,尹阳阳,宋雯雯,武婷婷,孙石,韩天富,徐彩龙,吴存祥,胡水秀. 2022

[8]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彦军,王兴荣,李玥,李永生,李峰,苟作旺,张恺东,祁旭升. 2021

[9]种植密度对机械化收获大豆底荚高度的影响. 史宏. 2017

[10]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中吉602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孙浩楠,曹霞,申晴,邱红梅,孟凌晓,李志刚. 2024

[11]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于洪久. 2009

[12]不同肥密处理对超高产大豆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肖亦农,谢甫绨,肖万欣. 2011

[13]不同种植密度对高产型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孙元成,曹霞,孙浩楠,史铎,毛庆丰,叶英杰,邱红梅,李志刚,张卫国. 2023

[14]种植密度对陇东半湿润区全膜微垄沟播大豆产量的影响. 陈珩,刘海鹰. 2016

[15]我国大豆最佳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评价. 吕继龙,何萍,徐新朋,魏丹,仇少君,赵士诚. 2020

[16]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武新艳,张振晓,张小虎. 2014

[17]平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魏然,李阳,СелиховаОльга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张武,于晓光,吴俊彦,崔杰印,位昕禹. 2024

[18]不同株型大豆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邱强,石一鸣,闫晓艳,张伟,高淑芹,董岭超. 2008

[19]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王新兵,侯海鹏,马玮,赵明. 2013

[20]种植密度对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王文斌,张力军,王昌陵.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