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与紫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乔海云

作者: 乔海云;李菲;张淑江;章时蕃;张慧;孙日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白菜;紫甘蓝;种间杂交;胚挽救;细胞遗传

期刊名称: 植物科学学报

ISSN: 2095-0837

年卷期: 2012 年 30 卷 04 期

页码: 407-4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不同类型的大白菜与紫甘蓝为材料,运用蕾期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大白菜与紫甘蓝的种间杂种,并对其进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大白菜与紫甘蓝杂交,获得了57株F1代幼苗;对根尖染色体数量进行观察和杂种花粉特性调查发现,其中47株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目,2n=19,鉴定为真杂种,其花粉败育;另有6株具有38条染色体,鉴定为种间异源双二倍体,应该是发生了染色体自然加倍,其花粉可育。可育的杂种F1代与大白菜回交,获得了大白菜—紫甘蓝BC1代材料。田间观测结果显示,杂种F1代植株综合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BC1代植株包球明显,综合性状偏向母本大白菜。

分类号: S634.1

  • 相关文献

[1]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和芥蓝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 张强,赵艳艳,谭亚飞,常晓轲,姚秋菊,原玉香,魏小春,王志勇,张晓伟. 2019

[2]菜薹和芥蓝种间杂交胚挽救技术研究. 吕凤仙,李崇娟,杨鼎,胡靖锋,杨红丽,兰梅,徐学忠,张丽琴,和江明,董相书. 2021

[3]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对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蔬菜磷素吸收利用与磷平衡的影响. 罗健航,任发春,赵营,陈晓群,刘宏斌. 2014

[4]大白菜和黑芥种间杂种的获得及鉴定. 温贵聚,赵泓,郭仰东,刘凡. 2008

[5]大白菜雄性不育系MS200712的研究简报. 张德双,张凤兰,余阳俊,赵岫云,于拴仓,汪维红,苏同兵,卢桂香. 2014

[6]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向大白菜转育研究. 李菲,张淑江,章士蕃,孙日飞,钮心恪. 2008

[7]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形态变异特征的比较及分类关系. 涂伟凤,张洋,汤洁,涂玉琴,辛佳佳,姬红利,张南峰,张弢. 2019

[8]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创制有限花序新种质. 涂玉琴,汤洁,张洋,辛佳佳,涂伟凤,姬红利,戴兴临. 2020

[9]Z6/陕7859胚培养再生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与易位系选育. 林志珊,辛志勇,张增艳,马有志,陈孝,徐惠君,杜丽璞,钱幼婷. 1999

[10]印度蔊菜(Rorippa indica)有丝分裂进程观察与核型分析. 涂伟凤,张洋,汤洁,涂玉琴,辛佳佳,姬红利,张南峰,张弢. 2018

[11]红甘蓝栽培技术. 王克安,高主泰. 1999

[12]紫甘蓝栽培技术. 张其安,方凌. 1996

[13]紫甘蓝花色苷稳定性及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潘颖,梁颖,马蓉,阮琳,王树林. 2021

[14]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碳氮含量及紫甘蓝产量的影响. 李传章,黄景,高利娟,李吉进. 2012

[15]鲜切紫甘蓝加压氩气保鲜处理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王冉冉,赵欣,易若琨,廖祥平,邢亚阁,许青莲,苟俊,陈存坤. 2019

[16]切分方式对鲜切紫甘蓝营养品质和挥发性 风味物质的影响. 王丹,鲁榕榕,马越,朱莉,王宇滨,赵晓燕. 2020

[17]紫甘蓝新品种紫甘3号的选育. 丁云花,康俊根,简元才. 2011

[18]两种有机肥对云南元谋紫甘蓝光合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小英,陈丽美,李俊龙,史亮涛. 2022

[19]紫甘蓝新品种紫甘2号的选育. 丁云花,康俊根,简元才,屈广琪. 2010

[20]高寒地区紫甘蓝春早熟地膜栽培技术. 侯全刚.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