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无脊椎动物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sikamea的捕食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兆跃

作者: 孙兆跃;范瑞良;隋延鸣;唐保军;姜伟;修玉娜;李楠楠;李雪英;全为民

作者机构: 农业农村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日本蟳;脉红螺;黄口荔枝螺;捕食者;牡蛎礁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7 期

页码: 2895-290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捕食是影响牡蛎种群建立和牡蛎礁发育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测定了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对4组规格(W1:壳高10—20mm; W2:壳高20—30mm; W3:壳高30—40mm; W4:壳高>40mm)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sikamea)的捕食偏好性和捕食效率。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蟳对2种牡蛎的捕食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牡蛎规格大小显著影响着日本蟳的捕食效率(P<0.05),即日本蟳对W1组近江牡蛎的捕食效率显著高于W2和W4组(P<0.05),W3组的被捕食效率介于中间(P>0.05);日本蟳对W1组熊本牡蛎的捕食效率显著高于W2和W3组(P<0.05),W4组的被捕食效率与其他处理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牡蛎种类(P=0.590)和规格大小(P=0.357)对脉红螺的捕食效率均无显著性影响,不同规格的两种牡蛎均呈现较低的被捕食效率。黄口荔枝螺对2种牡蛎的捕食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917),但牡蛎规格大小显著影响其捕食效率(P=0.035),即对W1组熊本牡蛎捕食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规格组(P<0.05),但其对不同规格近江牡蛎的捕食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种牡蛎的壳厚与其壳高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研究结果表明,3种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对近江牡蛎和熊本牡蛎并未表现出差异性的捕食偏好,但对不同规格牡蛎的捕食效率具有种间差异。

分类号: S917.4

  • 相关文献

[1]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吴进才,陆自强,杨金生,束兆林. 1993

[2]大连近海大型经济类腹足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资源现状. 赵静,姜大为,王路平,段妍,刘岩. 2018

[3]脉红螺对不同贝类的摄食行为特征研究. 徐希震,房景辉,方建光,张志新,蒋增杰,张义涛,王军威,毛玉泽. 2023

[4]脉红螺Rapana venosa变态过程中自噬与凋亡研究. 石璞,宋浩,杨美洁,胡志,周骢,李海州,张涛. 2023

[5]北京蔬菜害虫天敌名录. 吴钜文,汪锦瑞,王军,石宝才,汪为,王葆翥,董振华,魏德忠,黄琴凤. 1987

[6]智利小植绥螨捕食猎物种类的研究. 鲁新,李丽娟,刘宏伟,张国红,丁岩,汪洋洲. 2006

[7]渤海湾南排河海域脉红螺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 刘玥,金芬,安立会,郑丙辉,林进. 2013

[8]捕食者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种群的生物胁迫. 李菲,桂芳艳,王秀秀,刘文海,万方浩. 2014

[9]烟蚜对烟盲蝽在烟草上的存活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周正,陈红印. 2011

[10]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同工酶分析. 丁金强,刘萍,李健,王清印,高保全,陈萍. 2013

[11]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蟹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齐海明,王晨,徐兆礼,孙鲁峰,阙江龙. 2014

[12]不同地理群体日本蟳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比较. 丁金强,刘萍,李健,王清印,陈萍,高保全. 2013

[13]日本蟳能量代谢的研究. 王俊,姜祖辉,张波,孙耀,唐启升. 1999

[14]浙江三门湾日本蟳群体线粒体16Sr RNA基因序列多态性. 马春艳,马凌波,沈盎绿,徐兆礼,张永,赵云龙. 2009

[15]日本蟳4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宋春妮,李健,刘萍,陈萍,高保全. 2011

[16]中国沿海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丁金强,刘萍,李健,王清印,高保全,陈萍. 2012

[17]日本蟳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 宋春妮,李健,刘萍,高保全,陈萍. 2010

[18]日本蟳微卫星富集文库的建立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宋春妮,李健,刘萍,陈萍,高保全. 2011

[19]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生态现状评价. 全为民,周为峰,马春艳,冯美,周振兴,唐峰华,吴祖立,范瑞良,王云龙. 2016

[20]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评估. 沈新强,全为民,袁骐.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