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和高丹草Cs、K竞争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方华为

作者: 方华为;贾炎;郑向群;丁永祯;刘岩;刘书田;郑宏艳;周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铯;钾;CO2浓度升高;红三叶;高丹草

期刊名称: 环境科学学报

ISSN: 0253-2468

年卷期: 2014 年 34 卷 05 期

页码: 1324-13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培条件下,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e L.)和高丹草(Sorhum vulgare x Sorghum.vulgare var.sudanense hybrids)在不同铯(Cs)浓度(0、200、500、1000μmol·L-1)下生物量、铯和钾的竞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2种植物叶、茎和根各部位的生物量,其中,红三叶各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42.6%、66.2%和45.0%,高丹草分别提高了17.4%、18.9%和22.3%.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红三叶和高丹草叶片及茎中的Cs含量,提升比例最大的为红三叶的茎(达9.7%),同时显著提高了2种植物对Cs的转运系数及红三叶的茎和根中Cs/K的区别系数.对于红三叶,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叶片K含量略微增加,而茎和根系中K含量显著降低;对于高丹草,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叶片和茎中K含量增加,而根系中K含量降低.2种植物对Cs的吸收都与介质中Cs浓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溶液中Cs浓度的增加提高了红三叶和高丹草的Cs/K区别系数,并且Cs的添加不仅对红三叶和高丹草的生物量都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还降低了2种植物对钾的吸收.在正常的CO2浓度下,1000μmol·L-1Cs处理可使2种植物叶、茎和根中的K含量分别降低10.4%、13.3%、32.5%(红三叶)和18.3%、42.1%和38.9%(高丹草);在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分别降低12.2%、22.0%、35.0%(红三叶)和17.9%、38.7%、34.6%(高丹草).

分类号: X173

  • 相关文献

[1]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和高丹草Cs、K竞争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方华为,贾炎,郑向群,丁永祯,刘岩,刘书田,郑宏艳,周莉. 2015

[2]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和高丹草Cs、K竞争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方华为,贾炎,郑向群,丁永祯,刘岩,刘书田,郑宏艳,周莉. 2014

[3]美洲商陆和籽粒苋对接种伯克氏菌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其对富集铯的影响. 廖上强,郭军康,王芳丽,宋正国,王瑞刚,唐世荣. 2012

[4]一株富集铯的微生物及其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廖上强,郭军康,宋正国,唐世荣. 2011

[5]高寒地区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研究. 吴荣贵,林葆,Holm Tiessen. 2002

[6]水产品中放射性铯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宾,周德庆,陆地,任义广,耿金培,马思政. 2013

[7]CO_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唐世荣,李中阳,赵玉杰,邓小芳,郭军康. 2009

[8]铜镉污染土壤上CO_2升高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潇,宋正国,武慧斌,邹洪涛. 2013

[9]CO_2浓度升高对美洲商陆富积铯及其根际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张习美,唐世荣,宋正国,冯人伟. 2010

[10]不同品种水稻在CO_2浓度升高下对Cu和Cd吸收差异性的比较研究:对植物修复和食品安全的一点提示. 李中阳,唐世荣,邓小芳,王瑞刚,宋正国. 2009

[11]CO2浓度升高对美洲商陆富积铯及其根际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张习美,唐世荣,宋正国,冯人伟. 2010

[12]CO_2浓度升高对铜镉污染土壤粳稻稻米安全品质的影响. 王潇,宋正国,武慧斌,廉菲,邹洪涛. 2014

[13]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辣椒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袁蕊,聂磊云,郝兴宇,孙胜,宗毓铮,李萍. 2017

[14]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C3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净,王建雄,张姝鑫,景玉川,王毅. 2020

[15]开顶式气室原位模拟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 万运帆,游松财,李玉娥,王斌,高清竹. 2014

[16]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尹飞虎,高志建,谢宗铭,刘长勇,李晓兰. 2013

[17]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 袁嫚嫚,朱建国,孙义祥,王伟露,刘钢. 2019

[18]CO_2浓度倍增对水稻和褐飞虱蜜露中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石宝坤,胡朝兴,侯茂林,廖晓兰. 2013

[19]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理影响研究进展. 姜帅,居辉,刘勤. 2013

[20]自由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夏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郝兴宇,林而达,杨锦忠,居辉,马占云.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