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蔡红光

作者: 蔡红光;梁尧;刘慧涛;刘剑钊;秦裕波;刘方明;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深翻;东北地区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19 年 005 期

页码: 123-1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系统阐述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资源利用概况,分析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限制因素,根据区域生态特征提出相应的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体系,并从技术模式、土壤肥力、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对该耕作技术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解决生产中耕层浅、实、少和土壤有机质下降以及养分过量消耗等诸多土壤肥力退化问题,构建了肥沃耕层,实现玉米高产稳产.针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推进玉米秸秆还田等提出对策与建议.

分类号: S141.4

  • 相关文献

[1]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实证及效益分析. 刘剑钊,袁静超,梁尧,贺宇,张水梅,史海鹏,蔡红光,任军. 2021

[2]东北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李良刚. 2023

[3]土壤肥沃耕层构建模式. 裴泽莲,王福义,程晋,姚志刚,王帅,任桂君,范玉萍. 2014

[4]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 2014

[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强,窦森,焦云飞,彭畅,张秀芝,高纪超,朱平,高洪军. 2022

[6]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王姣爱,张晶. 2014

[7]东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徐艳荣,仲义,代秀云,侯宗运,焦仁海,刘兴二. 2020

[8]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玉米供给反应实证研究-基于2008-2019年东北三省省级面板数据. 王秋霖,张宁宁,刘慧. 2021

[9]对东北地区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的成因分析与思考. 史振声,张喜华. 2006

[10]东北雨养农区气候变暖趋势与春玉米产量变化的关系分析. 王春春,黄山,邓艾兴,陈长青,张卫建. 2010

[11]2002年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初报. 王作英,王晓鸣,晋齐鸣,李亚军. 2003

[12]新形势下稳定中国玉米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北地区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诗靓,文浩楠,杨艳涛. 2019

[13]基于积温带重新划分的东北玉米熟型分布研究. 王贺然,刘东明,陈鹏狮,李迎春,韩雪,郝兴宇. 2022

[14]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麒,曾宪楠,孙羽,卞景阳,冯延江,王萍. 2010

[15]一种新型的玉米秸秆还田机. 岳玉兰,赵洪祥,冯士成,邹云峰,方金宇. 2017

[16]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发展概况. 韩成伟,张岩,李时群. 2005

[17]秸秆与氮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金虎,孙占祥,冯良山,文凤,吴昌娟. 2011

[18]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与肥料配施对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文廷刚,王维新,杜小凤,顾大路,杨文飞,钱新民,吴雪芬,王伟中. 2015

[19]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分析. 班春华. 2012

[20]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万良,刘武仁.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