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氮沉降监测方法及中国不同地理分区氮沉降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梁亚宇

作者: 梁亚宇;李丽君;刘平;白光洁;吕薇;普锦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氮沉降;监测方法;地理分区;干湿沉降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18 年 10 期

页码: 1751-1755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大气活性氮排放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多地大气活性氮沉降量已经超过临界值。活性氮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畜牧家禽排放以及农业氮肥挥发、交通废气的排放等。沉降到生态系统的氮一部分可作为营养源提供给农作物,而过量的氮沉降会对生态系统及空气环境产生诸多消极作用。我国对地区大气活性氮监测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是对农田、城市、水体及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情况的监测。重点阐述活性氮干湿沉降的研究方法及我国不同地理分区大气活性氮干湿沉降的时空特征。

分类号: X51`X831

  • 相关文献

[1]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地植物多样性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罗黎鸣,武建双,余成群,潘影,苗彦军,武俊喜,明升平,郭应杰. 2016

[2]草莓蚜虫发生动态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 王华弟,沈颖,赵帅锋,张志恒,戴德江. 2019

[3]冬小麦品质的影响因素及高光谱遥感监测方法. 黄文江,王纪华,刘良云,赵春江,宋晓宇,马智宏. 2004

[4]粉虱和蓟马类害虫的抗药性监测方法. 吴青君,徐宝云,谢文,王少丽,张友军. 2013

[5]水稻害虫及其天敌在生境间迁移的监测方法和原理. 俞晓平,吕仲贤,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陶林勇,K.L.Heong. 1999

[6]阿米西达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技术研究. 谢标洪,朱文达,华旭明,曾传龙,何益民. 2011

[7]小麦吸浆虫监测方法评价. 武予清,蒋月丽,段云. 2008

[8]遗传重组微生物的环境监测. 陈中义,张杰,宋水山,李国勋. 2005

[9]二化螟抗药性研究进展. 杨眉,褚晋,田春晖,李佳宁,刘欣宇,于凤泉. 2023

[10]广西贺州市稻纵卷叶螟监测方法效果评价及动态分析. 黎达境,江雨唯,陆秀红,吴碧球. 2023

[11]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地下生物量分配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严月,朱建军,张彬,张艳杰,鲁顺保,潘庆民. 2017

[12]模拟氮沉降对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生长及化感作用的影响. 李富荣,梁士楚,杜应琼,王富华,段琳琳. 2015

[13]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比叶面积及其重要值的影响. 韩会阁,尚振艳,牛得草,傅华. 2015

[14]大气氮沉降对黄土高原土壤氮特征的影响. 文海燕,傅华,牛得草,张永超. 2013

[15]氮沉降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 陆姣云,张鹤山,田宏,熊军波,刘洋. 2022

[16]沙尘和灰霾期间中国近海大气氮沉降通量估算. 陈春强,张强,关晓东,黄蕾,薛迪,王娇,刘晓环. 2019

[17]太湖湖泊缓冲带草林复合系统氮沉降阻滞解析. 刘长娥,付子轼,周胜,宋祥甫,刘娅琴,刘福兴,邹国燕,董家华. 2020

[18]大气氮沉降对中亚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韩其飞,李莹莹,彭开兵,李超凡,黄晓东,许文强. 2021

[19]氮沉降增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红梅,张爱林,皇甫超河,李洁,王慧,杨殿林. 2017

[20]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于雯超,宋晓龙,修伟明,张贵龙,赵建宁,杨殿林.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