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何茂盛

作者: 何茂盛;王康君;郭明明;张广旭;谭一罗;李晓峰;师毅君;樊继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穗部性状;基因;QTL

期刊名称: 中国种业

ISSN: 1671-895X

年卷期: 2024 年 008 期

页码: 13-20

摘要: 小麦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种植最为普遍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提供人类所需的热量与蛋白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以及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选育优良小麦品种成为提升小麦产量的关键所在,是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每穗粒数、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而这三要素均与穗部性状相关,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革新,小麦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领域迎来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具体而言,诸如RNA-Seq(BSR-seq)和外显子组捕获测序等基因定位技术,以其高效且精确的特性,迅速成为关键基因定位的有力手段。同时,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在基因分型和育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遗传信息,基于SNP数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正日益成为连接遗传位点与发育性状的重要桥梁。研究人员通过将基因共表达网络或数量性状位点分析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识别与表型相关候选基因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一系列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小麦遗传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小麦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对小麦穗部调控相关基因及穗部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进行分类与总结,旨在为小麦穗部性状遗传改良和育种奠定基础。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QTL定位. 王佳佳,王盈盈,张照贵,李冰,张桂芝,李斯深. 2015

[2]燕大1817/北农6号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吴秋红,陈娇娇,陈永兴,周升辉,傅琳. 2015

[3]人工合成小麦Am3大穗多粒QTL的发掘与利用. 王瑾,廖祥政,杨学举,周荣华,贾继增. 2008

[4]控制水稻穗形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王智权,刘喜,江玲,刘世家,陈亮明,尹长斌,翟虎渠,万建民. 2011

[5]TD70/Kasalath RIL群体定位水稻穗部主要性状的QTL. 张亚东,董少玲,张颖慧,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于新,王才林. 2014

[6]玉米强优势组合7个主要穗部性状在3种环境下的QTL分析. 兰进好,宋希云,谢传晓,李明顺,张世煌,李新海. 2012

[7]基于高密度SNP标记对玉米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赵强,陈柔屹,王安贵,郭向阳,刘鹏飞,祝云芳,吴迅,陈泽辉. 2021

[8]TD70/Kasalath RIL群体定位水稻穗部主要性状的QTL(英文). 董少玲,张颖慧,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于新,王才林. 2014

[9]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谭巍巍,王阳,李永祥,刘成,刘志斋,彭勃,王迪,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杨德光,王天宇,黎裕. 2011

[10]高粱穗部7个性状的遗传分析. 侯荷亭,侯旭东,仪治本,王良群. 1997

[11]水稻根系遗传研究进展. 丁仕林,刘朝雷,钱前. 2019

[12]大豆耐盐碱研究进展. 朱治佳,袁明,韩冬伟,张笛,王振,孙浩月,王淑荣,王连霞. 2023

[13]大豆全基因组分枝相关基因发掘及与QTL共定位. 谭冰,郭勇,邱丽娟. 2013

[14]甘蔗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刘新龙,蔡青,马丽,应雄美,毛钧. 2006

[15]大豆抗咀嚼式害虫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张倩倩,陈李淼,曹东,杨红丽,董雪,陈井生,郭葳,陈海峰. 2023

[16]水稻穗发芽研究进展. 张琪,贾俊婷,张爱霞,刘文华,陈兵先. 2022

[17]扬麦17/宁麦18的F_2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 梁秀梅,胡文静,李东升,程婧晔,吴荣林,程晓明,程顺和. 2018

[18]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解松峰,吉万全,王长有,胡卫国,李俊,张耀元,师晓曦,张俊杰,张宏,陈春环. 2019

[19]黄淮麦区北片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帅,张希兰,张娜,赵明辉,乔文臣,孙丽静,李辉,傅晓艺,何明琦,纪军,李俊明. 2020

[20]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王书文.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