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负载氨氮对土壤碳排放、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如意

作者: 杨如意;董艳红;肖鑫;徐艳丽;况帅;宋文静;董建新;郑学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炭负载氨氮;生物炭;累计碳排放量;酶活性;微生物群落

期刊名称: 环境科学

ISSN: 0250-3301

年卷期: 2024 年 006 期

页码: 3533-3542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土壤氮输入形式显著影响土壤CO2排放.生物炭负载氨氮作为一种新型氮输入形式,既降低了农田化学氮肥投入,又减少了环境治理成本,其对推动国家化肥零增长、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和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CF)、生物炭配施化学氮肥(BF)和生物炭负载氨氮(BN)这4种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输入形式对土壤碳排放、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BF显著提高了累计碳排放量(66.24%),而BN未见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BN累计碳排放量较BF处理显著降低了35.28%.与CF和BF相比,BN处理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0.25%和5.20%,36.72%和36.19%,90.36%和61.36%.与CF相比,BF处理提高了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BN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与BF相比,BN处理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11.16%,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8.12%和5.83%.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土壤因子是木糖苷酶活性,绿弯菌门相对丰度与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极显著相关;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极显著相关;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与累计碳排放量呈极显著相关.综上所述,生物炭负载氨氮较生物炭配施化学氮肥显著减少了累计碳排放量,其减排效果更优.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国家“双碳战略”落地、生物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构建和国家化肥零增长战略实现.

分类号: X144

  • 相关文献

[1]生物炭添加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 高文翠,杨卫君,贺佳琪,贾永红,徐万里,马海刚. 2020

[2]四种生物炭对潮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陈义轩,宋婷婷,方明,于志国,李洁,赖欣,张贵龙. 2019

[3]不同麦秸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王宁,罗佳琳,赵亚慧,李勇,于建光. 2020

[4]蚯蚓对连作与轮作西瓜土壤细菌群落、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张翰林,郭惠宝,白娜玲,张娟琴,郑宪清,李双喜,张海韵,吕卫光. 2020

[5]长江中下游小麦产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磷肥减施的响应. 陈露,王秀斌,朱瑞利,毛琳琳,孙静文. 2021

[6]不同抗病性桑树品种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杨统一,曲静怡,赵卫国,李龙. 2015

[7]长期三水平磷肥施用梯度对砂姜黑土细菌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 马垒,郭志彬,王道中,赵炳梓. 2019

[8]除草剂硝磺草酮对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 孙约兵,王润珑,徐应明,梁学峰,王林,张贵龙. 2016

[9]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刘高远,和爱玲,杜君,杨占平,潘秀燕,许纪东,郑念,张玉亭. 2022

[10]不同水分条件下椰壳炭施用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邹刚华,赵凤亮,兰雪成,吴天昊. 2024

[11]生物炭对东北大豆不同生育期根际黑土环境的影响. 丁俊男,王慧,李鑫,来永才,刘明. 2021

[12]模拟酸雨条件下生物炭对北亚热带栎林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田子微,胡海波,冯渊圆. 2023

[13]生物炭对东北酸性土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代舟,孟军,田晓翠,祝敬宜,李红宇,丁国华,郑桂萍,殷大伟. 2016

[14]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李本金,李玥仁,胡奇勇,郑宇,胡习斌. 2006

[15]规模化秸秆沼气发酵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特征. 张蕾,梁军锋,崔文文,杜连柱,高文萱. 2014

[16]桃树枝条还田对土壤自毒物质、微生物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张江红,彭福田,蒋晓梅,李民吉,王中堂. 2016

[17]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夏昕,石坤,黄欠如,李大明,刘满强. 2015

[18]基于宏组学方法认识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 马海霞,张丽丽,孙晓萌,张怀强,何明雄,陈冠军,王禄山. 2015

[19]PCR-DGGE技术解析固体碳源表面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徐影,仇天雷,韩梅琳,李军,王旭明. 2013

[20]强降雨对粤西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胡晓娟,李卓佳,曹煜成,杨莺莺,袁翠霖,罗亮,杨宇峰.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