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茶树品种"梁野炒绿"理化品质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钟秋生

作者: 钟秋生;单睿阳;林文明;李鑫磊;林郑和;张亚真;陈常颂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树品种;梁野炒绿;感官评价;儿茶素;茶氨酸

期刊名称: 茶叶学报

ISSN: 2096-0220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30-37

摘要: 【目的】探明不同品种制作的武平绿茶——“梁野炒绿”的理化成分差异,为筛选适制梁野炒绿的品种及后续产品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对‘福云6号’‘梅占’‘乌牛早’‘龙井43’这4个品种制作的“梁野炒绿”进行了感官与生化成分鉴定。【结果】感官审评发现,乌牛早品种炒绿内质综合得分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1),其次是梅占品种和龙井43;生化成分鉴定表明:水浸出物含量在梅占品种绿茶中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茶多酚含量在梅占和乌牛早绿茶中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P<0.05);乌牛早品种炒绿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1.4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5.68)、酚氨比(3.88)均比其他品种低;氨基酸组分分析表明,茶氨酸含量(8.971~14.942 mg·g-1)在福云6号中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天冬氨酸含量(1.854~2.506 mg·g-1)在乌牛早中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谷氨酸含量(1.690~2.244 mg·g-1)在梅占和乌牛早炒青绿茶中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感官审评得分与水浸出物含量呈正相关(R=0.65,P<0.05),与酚氨比、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P<0.05)、儿茶素苦涩味指数呈负相关。【结论】4个品种中乌牛早最适宜制作“梁野炒绿”。

分类号: TS272.7

  • 相关文献

[1]“屯溪绿茶”中主要儿茶素与游离氨基酸组分分析. 雷攀登,王辉,周汉琛,王光熙,黄建琴. 2017

[2]中国茶叶科研体系及其研究进展. 杨亚军. 2008

[3]RAPD及其在茶树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陈亮,杨亚军. 2000

[4]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HPLC指纹图谱特征比较. 陈林,项丽慧,王丽丽,陈键,宋振硕,余文权,尤志明. 2018

[5]不同茶树品种悬浮发酵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江用文,滑金杰,袁海波,马海乐. 2018

[6]古茶树优系品种氨基酸分析. 邓代信,成凯,刘进平,陈正武,乔大河,李忠朝,周绍均,牛素贞. 2018

[7]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筛选. 方开星,姜晓辉,秦丹丹,李红建,黄华林,潘晨东,李波,吴华玲. 2019

[8]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标准溶液的选择. 周顺珍,赵华富,郭灿,尹荣秀,李花,徐静. 2020

[9]黎平地方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及优异单株鉴选. 杨春,吴昌敏,石伟昌,徐富林,邓燕莉,陈娟,陈正武. 2020

[10]茶氨酸复合制剂增强免疫力的功能研究. 谭俊峰,林智,李靓. 2012

[11]茶树茶氨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研究. 刘振,杨培迪,成杨,杨阳. 2015

[12]催化合成茶氨酸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 朱文娴,王丽鸳,成浩,黎星辉. 2007

[13]115份贵州茶树资源氨基酸和茶氨酸分析与特异资源筛选. 杨春,乔大河,郭燕,梁思慧,林开勤,陈正武. 2022

[14]类茶氨酸合成酶基因家族在番茄中的鉴定及表达研究. 毛鹏,王丽鸳,白培贤,韦康,阮丽,张亚真,成浩. 2021

[15]茶与健康专题(四)饮茶与人体免疫. 陈宗懋. 2009

[16]茶与健康专题(二)茶叶内含成分及其保健功效. 陈宗懋. 2009

[17]茶树高茶氨酸RAPD多态性标记研究. 张俊,王平盛,季鹏章. 2004

[18]催化合成茶氨酸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重组基因的表达. 朱文娴,王丽鸳,成浩,房婉萍,黎星辉. 2008

[19]三类茶中茶氨酸、咖啡碱及多酚类的比较分析. 陈小强,叶阳,成浩,尹军峰,孙成. 2007

[20]茶与健康专题(九)茶叶的益思美容功效. 陈宗懋.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