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森林碳汇功能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魏文俊

作者: 魏文俊;尤文忠;王睿照;张慧东;颜廷武;毛沂新;云丽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辽宁省;森林;碳汇功能

期刊名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9-3575

年卷期: 2016 年 05 期

页码: 24-31

摘要: 辽宁省森林碳汇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碳储量的估算上,而关于该区森林固碳功能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辽宁省1995~2010年3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全省不同森林类型的固碳特征,全面揭示了全省森林碳汇功能的时空动态格局,以期为全国乃至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辽宁省森林年固碳量由1995年的13.02 M t C·a-1增加到2010年的16.21 M t C·a-1,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明显。各森林类型1995~2010年期间年固碳量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柞树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3种森林类型的固碳贡献在2005年和2010年均达到80%。全省森林年固碳量总体呈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森林年固碳量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部的丹东市、抚顺市和本溪市,1995年、2005的和2010年3个地市森林年固碳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6.68%、56.01%和54.19%。随着林龄结构的改善和一系列林业工程的实施,辽宁省森林未来的碳汇功能潜力巨大。

分类号: S718.5

  • 相关文献

[1]辽宁省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碳中和能力研究. 张慧东,云丽丽,颜廷武. 2023

[2]控制病虫为害增强农田林网碳蓄积能力. 卢美光,齐放军,张文蔚. 2011

[3]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探析——以浙江省的生产调查样本数据为例. 岳冬冬,王鲁民,方海,王茜,肖黎,熊敏思,郑亮. 2017

[4]基于CEVSA2模型的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长期碳通量及碳储量模拟. 顾峰雪,陶波,温学发,于贵瑞,李克让. 2010

[5]宁夏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 程积民,金晶炜,田瑛,李伟,张义,高阳. 2016

[6]中长期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研究. 段佐亮,张永祥,周键,韩国刚,姜风兰,张辉,赵英. 1993

[7]北京山区森林叶面积指数季相变化遥感监测. 石月婵,杨贵军,冯海宽,李伟国,王仁礼. 2012

[8]五指山不同林型土壤对金钟藤幼苗生长的影响. 黄乔乔,沈奕德*,范志伟*,李晓霞,宋鑫,程汉亭,侯玉平. 2013

[9]基于Meta分析的煤矿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李健明,康雨欣,蒋福祯,宋明丹,祁凯斌,卢素锦,李正鹏. 2024

[10]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与展望. 肖尧. 2023

[11]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修复技术与模式. 甄广韵. 2023

[12]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进展. 曹建华,李小波,赵春梅,蒋菊生,谢贵水. 2007

[13]热带、亚热带红壤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综述. 叶菁,王义祥,翁伯琦. 2018

[14]子午岭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种子库研究. 王辉,任继周. 2004

[15]中国林业政策和森林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严昌荣,林而达,陈运发. 1999

[16]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概述. 刘珉,吴志祥. 2012

[17]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和根系有机碳研究. 许浩,张源润,季波,何建龙,蔡进军,李娜,李生宝. 2014

[18]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的影响. 居辉,林而达,钟秀丽. 2000

[19]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现状和局限. 邓燔,陈秋波,章芸. 2007

[20]落叶阔叶林冠层非光合组分对冠层FPAR的影响分析——一种分层模拟的方法. 梁守真,隋学艳,姚慧敏,王猛,侯学会,陈劲松,马万栋.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