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太魁

作者: 李太魁;马政华;寇长林;张香凝;吕金岭;郭战玲;王洪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砂姜黑土;耕作方式;容重;含水量;硝态氮;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7 年 36 期

页码: 20-24

摘要: 为探讨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旋耕(15 cm)和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越冬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了10~4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3种耕作方式对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规律不明显(P>0.05),但在小麦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深耕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0.05)。在小麦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为免耕>旋耕>深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使籽粒产量增加9.79%。综合研究区的土壤性质、作物生长、自然环境等因素,小麦季30 cm深耕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土壤物理性状空间变异性研究. 王改兰,池宝亮,黄学芳,王东峰. 1997

[2]不同初始条件对砂姜黑土收缩特征的影响. 魏翠兰,高伟达,李录久,黄峰,李保国. 2017

[3]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高宗军,李美,高兴祥,郭晓,刘可平. 2011

[4]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谢迎新,靳海洋,李梦达,翟羽雪,王永华,谢耀丽,李向东,夏来坤,王晨阳,郭天财,贺德先. 2016

[5]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土壤酶活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孟庆阳,王永华,靳海洋,晁岳恩,段剑钊,郭天财. 2016

[6]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华北农田盐碱土N_2O排放的影响. 石玉龙,刘杏认,高佩玲,张晴雯,张爱平,杨正礼. 2017

[7]小麦新品种荃麦725选育与体会. 赵莉,何贤芳,刘泽,朱全贵,葛勇,汪建来. 2019

[8]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常本超,张劲松,韩东来,隋玉刚,陈海龙,杨兴玉,王雪冬,焦峰,新家宪,刘峰. 2017

[9]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棕壤土持水能力的影响. 张玉凤,李彦,高新昊,张英鹏,孙明,罗加法. 2017

[10]泥炭覆土搅拌时间对覆土结构及双孢蘑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王倩,朱燕华,陈辉,张津京,宋晓霞,黄建春. 2017

[11]不同集雨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苹果产量的影响. 赵刚,樊廷录,王勇,李尚中,张建军,闫耀廷,唐小明,王磊,党翼. 2010

[12]不同含水量打捆与苜蓿干草品质相关性研究. 王坤龙,高显颖,史树生,王千玉,侯美玲. 2016

[13]内蒙古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春玉米品种筛选. 张向前,王瑞,张瑞霞,郭晓霞,鉴军帅,程玉臣,吴慧,孙峰成. 2018

[14]玉米品种籽粒机收质量和指标相关性影响的研究. 张向前,鉴军帅,路战远,郭晓霞,王瑞,吴慧. 2018

[15]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裴志超,张伟强,周继华,郎书文,王俊英,张蒙飞. 2019

[16]真姬菇培养时间与栽培料失重、含水量和产量的关系. 高君辉,冯志勇,陈辉. 2008

[17]不同熟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宋英博. 2022

[18]施用多功能保水剂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王学君,陈凯,董晓霞,孙泽强,刘兆辉. 2009

[19]旱地棉田不同底墒效应研究. 苏彩虹,王娇娟,郭创业. 1999

[20]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菌丝生长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孔维丽,张玉亭,康源春,孔维威,袁瑞奇,祝秀花,韩玉娥.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