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不同粒位上粒重和食味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薛菁芳

作者: 薛菁芳;陈书强;潘国君;王玉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粳稻;粒位;粒重;食味;品质性状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15 年 30 卷 03 期

页码: 129-1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粒重和食味与其他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选用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水稻为材料,按照穗部位置分为27个粒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粒位间粒重与食味值和整精米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碾米品质的好坏对食味有显著影响;粒重和食味值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极显著负相关性,与粒长、粒宽和长厚比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粒重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值只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性不大;粒重和食味值与总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脂肪酸含量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球蛋白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提高籽粒的球蛋白含量,来协调食味、产量和营养品质之间的矛盾;粒重和食味与淀粉RVA谱特征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冷胶黏度和回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消减值和起浆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食味值与峰值黏度、崩解值和脂肪酸含量的相关系数较大。粒重对整精米率和食味有重要影响,峰值黏度、崩解值和脂肪酸含量这3个指标可以作为选择水稻品种良好食味的首选指标。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两种穗型品种粒重和结实率在穗上不同粒位的分布差异. 陈书强. 2014

[2]粳稻不同粒位上垩白及粒形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陈书强. 2014

[3]粳稻粒位间蛋白质及其组分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 陈书强,薛菁芳,潘国君,王秋玉. 2015

[4]粳稻粒位间淀粉RVA谱特征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 陈书强,薛菁芳,潘国君,王秋玉. 2015

[5]干热风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效应. 徐亚楠,吴玥,柳斌辉,宋吉青,吕国华,纪冰祎,张文英,杨振立,白文波. 2021

[6]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李金才,沈学善,魏凤珍,吴进东,马蓓. 2011

[7]粳稻不同粒位籽粒品质的粒位效应分析. 陈书强. 2014

[8]水稻穗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比较. 陈书强,薛菁芳,潘国君,王秋玉. 2014

[9]两种穗型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淀粉黏滞谱特征的比较分析. 陈书强,薛菁芳,杜金岭. 2012

[10]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 陈书强. 2017

[11]直立与弯曲穗型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蛋白质组分的比较. 陈书强,薛菁芳,潘国君,王秋玉. 2015

[12]直立与弯曲穗型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淀粉RVA谱特征的比较. 陈书强,薛菁芳,张文忠,马殿荣,徐正进,陈温福. 2011

[13]利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分析食味优良粳稻多样性. 李金州,朱镇,张亚东,赵凌,王才林. 2009

[14]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策略探讨. 景德道,林添资,刁立平,钱华飞,盛生兰,巫章平. 2009

[15]粳稻食味感官鉴定方法. 赵居生,楠谷彰人,崔晶,陈秀琴,刘健,牛景. 2003

[16]施肥对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赵居生,陈秀琴,李素敏,刘建. 2004

[17]长三角地区54份粳稻种质食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张丽霞,余飞宇,闫影,王冬兰,李瑞清,曹黎明,万常照,吴书俊. 2018

[18]第十三届粳稻发展论坛之15'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报告. 孙雅君,孟庆虹,王才林,李振宇,卢淑雯. 2015

[19]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报告. 孙雅君,河野元信,李振宇,王才林,卢淑雯,严松. 2016

[20]中国高食味北方粳稻与南方半糯粳稻品种理化特性及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 朱大伟,郑欣,余静,牟仁祥,陈铭学,邵雅芳,章林平.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