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见光光谱高效鉴别玉米单倍体籽粒(英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金

作者: 刘金;郭婷婷;李浩川;贾仕强;严衍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可见光光谱;玉米;单倍体鉴别;模式识别

期刊名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SN: 1000-0593

年卷期: 2015 年 11 期

页码: 3268-3274

收录情况: EI ; SC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单倍体技术已发展成为玉米遗传研究及现代玉米育种的重要技术之一,单倍体籽粒的鉴别筛选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单倍体籽粒主要是依赖于籽粒的R1-nj遗传标记通过人工肉眼观察颜色的有或无进行鉴别,费时费工。而且部分材料由于标记颜色很难从籽粒外部观察到,导致人工筛选准确率较低。基于可见光光谱分析建立玉米单倍体籽粒鉴别方法,探索利用可见光光谱鉴别玉米单倍体籽粒的可行性。同时,由于每季用于诱导单倍体的育种材料不尽相同,模型须能够鉴别未参加建模的材料的单倍体。本研究以9个遗传背景的单倍体和杂交籽粒共284粒作为试验材料,利用便携式紫外-可见光光纤光谱仪采集单个玉米籽粒的可见光漫透射光谱。光谱数据经平滑、矢量归一化预处理和主成分分析,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单倍体和杂交籽粒判别模型。每次选择1个背景的样本作为测试集,其余背景的样本作为建模集对模型进行交叉验证。模型交叉验证平均正确判别率达到92.06%。其中8次测试正确判别率在85%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可见光光谱分析建立玉米单倍体籽粒鉴别方法,并使模型可鉴别未参与建模材料的单倍体具有可行性。并且基于该方法有望建立玉米单倍体籽粒的自动化快速筛选系统,提高玉米单倍体育种效率。

分类号: S513`O657.3

  • 相关文献

[1]基于语义分割和可见光谱图的作物叶部病斑分割方法. 李凯雨,张慧,马浚诚,张领先. 2023

[2]可见光光谱的冬小麦苗期地上生物量估算. 张领先,陈运强,李云霞,马浚诚,杜克明,郑飞翔,孙忠富. 2019

[3]可见光光谱和机器学习的温室黄瓜霜霉病严重度定量估算. 张领先,田潇,李云霞,陈运强,陈英义,马浚诚. 2020

[4]可见光光谱和支持向量机的温室黄瓜霜霉病图像分割. 马浚诚,杜克明,郑飞翔,张领先,孙忠富. 2018

[5]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九十二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和模式识别结合对温室不同种类杂草鉴别技术研究. 马伟,王秀,李翠玲,张东彦. 2017

[6]大豆田间杂草的光谱识别研究. 邓巍,陈立平,孟志军,王秀,郭建华,武广伟,付卫强,张瑞瑞,陈天恩,徐刚. 2012

[7]南平烤烟GC-MS指纹图谱构建及模式识别. 刘帅帅,曹建敏,邱军,王允白,孙鹏,于卫松,高欣欣,丁睿. 2012

[8]元素指纹图谱在藿香正气制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刘征辉,陈秋生,叶挺祥,赵洪芝,郭永泽,程奕. 2013

[9]模式识别技术在电子舌中的应用与发展. 王茹,田师一. 2009

[10]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陈林,林清霞,张应根,陈键,王丽丽,余文权,尤志明. 2018

[11]智能化畜禽养殖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陆蓉,胡肄农,黄小国,谭业平,陆昌华. 2018

[12]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蜂蜜掺假识别. 屠振华,朱大洲,籍保平,陈红茜,庆兆珅. 2011

[13]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张应根,陈键,宋振硕,项丽慧,余文权,尤志明. 2020

[14]铁谱图像的彩色纹理特征提取与识别. 包春江,刘向东,杨志伊. 2007

[15]机器视觉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 王风云,郑纪业,唐研,刘延忠,李乔宇,穆元杰,王磊. 2016

[16]电子舌在茶叶检测识别中的应用. 潘玉成,叶乃兴,江福英,黄先洲. 2016

[17]基于图像识别的小麦品种分类研究. 何胜美,李仲来,何中虎. 2005

[18]红茶发酵过程中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夏长杙,冉乾松,李芮,刘亚兵. 2023

[19]基于图像的昆虫自动识别与计数研究进展. 姚青,吕军,杨保军,薛杰,郑宏海,唐健. 2011

[20]近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快速鉴别煎炸油质量. 李高阳,秦燕华,苏东林,刘伟,单杨.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