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三系杂交早稻粒形及产量性状的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林强

作者: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籼稻;粒形性状;产量性状;加性相关;显性相关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09 年 24 卷 01 期

页码: 50-54

摘要: 以6个籼稻不育系为母本和5个早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籼型三系杂交早稻粒形及产量性状进行多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的加性相关比显性相关更为重要,并且多数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最为密切,其次为谷粒性状。在产量与粒形性状间的相关性上,少量性状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利用加性相关为主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分类号: S511.21

  • 相关文献

[1]籼稻茎叶及产量性状的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分析.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2009

[2]陆地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郑巨云,王俊铎,艾先涛,多力坤,梁亚军,莫明,吐逊江,李雪源,龚照龙. 2013

[3]早籼杂交稻粒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2009

[4]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杨六六,刘惠民,曹美莲,李朋波,王娇娟,陈耕. 2009

[5]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王洪飞,仇秀丽,王乃元,李毓,梁康迳. 2012

[6]水稻粒形遗传及QTLs定位研究进展. 黎毛毛,徐磊,刘昌文,曹桂兰,贺浩华,韩龙植. 2008

[7]应用恢复系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杂交晚籼的杂种优势. 朱玉君,屠国庆,应杰政,樊叶杨,庄杰云. 2010

[8]花培育种和杂交育种对籼稻产量相关性状选择效果及比较分析. 李二敬,刘凯,杨国才,李三和,陈志军,周雷,游艾青. 2018

[9]利用极端材料定位水稻粒形性状数量基因位点. 张强,姚国新,胡广隆,汤波,陈超,李自超. 2011

[10]应用RFLP图谱定位分析稻米粒形的QTL. 吴长明,孙传清,陈亮,李自超,王象坤. 2002

[11]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 梁慧珍,王树峰,余永亮,王庭峰,巩鹏涛,方宣钧,刘学义,赵双进,张孟臣,李卫东. 2008

[12]水稻体细胞无性系粒形指标因子分析. 谢戎,何光华,黄富,李耘,吴丽君,李永洪. 2002

[13]多环境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群体粒形性状的QTL分析. 戴高兴,翟荣荣,林泽川,王会民,曹立勇,程式华. 2013

[14]大豆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梁慧珍,李卫东,王辉,方宣钧. 2005

[15]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贺浩华,韩龙植,高熙宗. 2009

[16]利用籼粳交RILs群体的水稻粒形QTLs定位. 刘丹,王嘉宇,柴永山,孙玉友,孙国宏,冯章丽,陈温福. 2015

[17]籼型黑米稻粒形性状与其中某些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相关性. 张名位,郭宝江,彭仲明. 2003

[18]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杨亚春,倪大虎,宋丰顺,李泽福,易成新,杨剑波. 2011

[19]早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101”的选育. 严文潮,孙国昌,俞法明,吴伟,徐建龙,刘庆龙,金庆生. 2006

[20]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I.早熟同型系的发生及其规律. 陈秀兰,柳学余.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