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半矮杆突变体'双辐矮糯'的农艺性状与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林金

作者: 张林金;袁定阳;刘桃李;谭颖;杨震;曾建光;王学华;谭炎宁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双辐矮糯;株高;半矮杆;突变体

期刊名称: 热带作物学报

ISSN: 1000-2561

年卷期: 2022 年 43 卷 006 期

页码: 1122-11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倒伏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的重要因素,半矮杆是协调高产和抗倒性的理想资源.前期通过辐射诱变'湘辐糯1号'获得了半矮杆突变体'双辐矮糯'.本研究分析了'双辐矮糯'的茎节配置特点、基本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双辐矮糯'株高较'湘辐糯1号'(133.13 cm)降低了24.88 cm,穗、第1节和第2节长度显著缩短,降幅分别达到18.10%、23.06%和19.13%,而第3、4、5节长度缩短程度不明显,表明其株高突变基因主要控制穗和高位茎节的伸长.'双辐矮糯'的单株有效穗为10.4个,是'湘辐糯1号'(5.2个)的2.04倍,其强分蘖能力确保了在每穗总粒数下降20.24%和千粒重下降7.51%情况下单株产量仍表现出25.26%的增长.品质分析发现,'双辐矮糯'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等外观品质指标及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食味品质指标与'湘辐糯1号'无显著差异,说明'双辐矮糯'株高的下降未对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遗传分析发现,48对SSR标记在'双辐矮糯'与'湘辐糯1号'间扩增出了完全一致的基因型,二者遗传背景相似度达到了100.00%,证实了'双辐矮糯'是源于'湘辐糯1号'的真实变异.利用'双辐矮糯'与'湘辐糯1号'构建了2个正反交F2群体,分析发现群体中半矮杆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理论分离比符合1:3,表明半矮杆性状受一个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本研究明确了'双辐矮糯'的株高表型和遗传特点,为深入挖掘其育种价值奠定基础.

分类号: S511.6

  • 相关文献

[1]水稻半矮杆突变体‘双辐矮糯’的农艺性状与遗传分析. 张林金,袁定阳,刘桃李,谭颖,杨震,曾建光,王学华,谭炎宁. 2022

[2]水稻矮秆小粒突变体dsg-j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金久岩,姜文洙,严永峰,吴涛,朴日花,陈莫军,金成海. 2024

[3]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QTL定位. 王佳佳,王盈盈,张照贵,李冰,张桂芝,李斯深. 2015

[4]矮秆基因Rht_NM9在小麦株高建成中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卢媛,崔超凡,胡平,陈佩度,沈雪芳,韩晴,王义发,邢莉萍,曹爱忠. 2017

[5]陆地棉免打顶对株高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周小云,马盾,王浩,高升旗,王子霞,海热古力. 2012

[6]陆地棉半矮秆突变体sd株高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 周勇,张晓宏,米日古丽·马木提,马盾,周小云. 2018

[7]黑河51遗传背景及高产栽培模式. 朱海芳,闫洪睿,贾鸿昌,马明,姜连生,吴振明,韩德志. 2017

[8]不同机插育秧方式对淮北地区麦秸还田下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轶鹏,高金喜,胡婷婷,吴玉玲,徐家安,赵新勇,王健康. 2017

[9]水稻新半矮秆基因品系RA73与4个sd-1半矮秆基因恢复系的株高遗传. 严宗卜,阮仁超,陈惠查,游俊梅. 2006

[10]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研究. 方兆伟,刘金波,王宝祥,迟铭,宋兆强,李健,杨波,卢百关,刘艳,周振玲,秦德荣,徐大勇. 2016

[11]分期播种插秧对水稻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影响. 苏玉安,王昌华,唐志强,蒋洪波,吕桂兰,李小宛. 2018

[12]水稻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的6个世代联合遗传分析. 刘金波,徐波,李建红,李健,刘艳,周振玲,杨波,迟铭,宋兆强,卢百关,方兆伟,王宝祥,徐大勇. 2017

[13]水稻株高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彭丹丹,邢家宝,胡慧,吕文恺,邵丽明,张陈玲,杜斌,邱先进,徐建龙,邢丹英,杨隆维. 2015

[14]籼型恢复系导入群体株高的遗传剖析. 王辉,钱益亮,张宏军,陈满元,夏加发,李泽福,石英尧,吴险峰,王安东,朱苓华,高用明,徐正进. 2010

[15]影响水稻株高和剑叶宽主效QTL对人工选择的响应. 王韵,程立锐,郑天清,孙勇,周政,杨静,徐正进,徐建龙,黎志康. 2009

[16]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遗传的世代平均数分析. 刘金波,宋兆强,方兆伟,杨波,王宝祥,李健,迟铭,刘艳,周振玲,徐大勇. 2017

[17]播期对苏北盐碱地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代金英,胡蕾,孙一标,施伟,赵绍路,朱静雯,刘凯,严国红,陈大勇,王爱民. 2021

[18]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朱宝国. 2020

[19]辽粳371×辽粳326组合株高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 王大为,于洪兰,王伟,王伯伦. 2010

[20]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形态发生比较研究(英文). 严定春.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