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魏会廷

作者: 李俊;吴春;向运佳;李朝苏;杨武云;汤永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禾谷缢管蚜;蚜量比值;千粒重损失率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14 年 51 卷 06 期

页码: 1524-15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评价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的抗性,比较以蚜量比值为标准划分的抗性等级与千粒重损失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00年以来四川省审定的34个小麦主栽品种,遮雨棚内盆栽种植,在孕穗期进行罩网接蚜,利用蚜量比值方法划分抗蚜等级,在小麦成熟后测定千粒重损失率。【结果】34个品种的抗性等级分布为中抗~高感,没有抗或高抗品种,中抗、低抗、低感、中感、感、高感等级的品种数分别为2、6、11、5、6和4个,中抗品种为川麦42和绵麦45。中抗至高感等级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损失率依次为43.6%、58.1%、60.3%、68.1%、73.5%和77.1%,川麦42(中抗)和内麦836(高感)的千粒重损失率分别为41.8%和80.7%。蚜量比值与千粒重损失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部分品种抗性等级与其千粒重损失率表现不一致,低抗品种川农16千粒重损失率为70.0%,而低感品种川麦107的千粒重损失率为52.8%。【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参试的四川小麦品种在中抗至高感禾谷缢管蚜等级内均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低感范围内,具有外源遗传背景的川麦42比近源品种的整体抗性稍强。蚜量比值结合千粒重损失率进行小麦抗性等级划分的结果更加可靠。

分类号: S435.122.2

  • 相关文献

[1]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 李俊,汤永禄,吴春,向运佳,李朝苏,杨武云. 2016

[2]小麦幼苗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及其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 许兰杰,余永亮,程星,李伟,杨红旗,梁慧珍. 2015

[3]禾谷缢管蚜侵染量及危害历期对小麦旗叶SPAD及千粒重的影响. 李俊,汤永禄,杨武云,吴春,李朝苏. 2013

[4]植物篱对小麦蚜虫及其天敌种群的影响. 林超文,刘章勇,李传仁,陈一兵,马涛,王启锋,刘志龙,蔡青年. 2011

[5]不同小麦品种(系)叶片表面蜡质对两种麦蚜取食的影响. 陈巨莲,程登发. 2007

[6]小麦灌浆期抗禾谷缢管蚜的生化机制. 李素娟,武予清,刘爱芝,李世功,韩世平. 2001

[7]宁夏灌区饲用高粱品种抗蚜性评价. 闫雅,刘涛,徐龙,王颖,李东宁,马建华. 2019

[8]不同百合品种抗蚜虫性鉴定. 周俐宏,张惠华,吴天宇,刘晓荣,田海亮,王志刚. 2018

[9]五种类型农药不同剂量与施药时期对麦蚜防治效果及麦粒农药残留的影响. 张登峰,尹姣,武予清,段云,蒋月丽,曹雅忠. 2011

[10]禾谷缢管蚜体内的病毒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崔晓锋,林林,周广和. 2002

[11]不同营养层次挥发物对燕麦蚜茧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影响. 胡萃,倪汉祥,孙京瑞. 2001

[12]禾谷缢管蚜RpGST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罗晨,于永昂,左亚运,张改生,赵惠燕,胡祖庆. 2014

[13]有翅型和无翅型小麦禾谷缢管蚜转录组差异分析. 鲁艳辉,虞飞博,郭嘉雯,田俊策,郑许松,吕仲贤. 2021

[14]大麦黄矮病毒PAV-CN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王锡锋,周广和. 2004

[15]茉莉酸诱导小麦幼苗对麦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陈巨莲,倪汉祥,胡萃. 2001

[16]小麦和大豆蚜虫中内共生茵Wolbachia的感染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 李彤,武予清,肖金花,段云,蒋月丽,苗进,巩中军. 2013

[17]麦蚜在不同抗级小麦上刺吸行为的比较. 丁红建,李志坚,倪汉祥,孙京瑞. 1997

[18]模拟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谭晓玲,范佳,孙京瑞,陈巨莲. 2018

[19]禾谷缢管蚜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醉马草幼苗的生理影响. 张兴旭,陈娜,李春杰,南志标. 2008

[20]主要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阈值及交互作用. 倪汉祥,孙京瑞.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