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状囊尾蚴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分泌产物的分离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少华

作者: 张少华;刘婷丽;骆学农;王帅;郭爱疆;白雪;陈国梁;才学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豆状囊尾蚴;体外培养;长期;分泌产物;免疫电镜

期刊名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ISSN: 1000-7423

年卷期: 2022 年 40 卷 004 期

页码: 500-5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 建立豆状囊尾蚴体外长期培养方法,并对其培养分泌产物进行鉴定.方法 将豆状带绦虫虫卵经口感染新西兰白兔(2 000枚/只),感染后3个月,从感染兔腹腔中收集豆状囊尾蚴.将虫体随机分为PBS组、RPMI1640组、胆汁组(RPMI1640+10%兔胆汁)和血清组(RPMI1640+10%无外泌体胎牛血清),10个/组,37℃、5%CO2培养后5min、1h、2h、12h、24 h、36 h、48 h及其后每天进行观察,记录豆状囊尾蚴头节翻出情况、虫体活力、体外存活时间及形态改变等,筛选适宜的培养条件.取50个幼虫在细胞瓶(25 cm2)中按筛选出的培养条件培养,每隔48小时收集培养液离心浓缩,取上清,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豆状带绦虫烯醇化酶(Tpeno)和Tp14-3-3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豆状囊尾蚴培养上清,提取外泌体,分别与阴性兔血清、CD63抗体、抗Tpeno单克隆抗体1D7和抗Tp14-3-3多克隆抗体孵育45 min,再加入胶体金标记的IgG,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免疫电镜检测其标记蛋白CD63、Tpeno和Tp14-3-3表达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培养前的豆状囊尾蚴呈椭圆形,有内凹的点状乳白色头节;PBS组可存活7d;RPMI 1640组可存活2个月;胆汁组存活时间最短,仅48h;血清组幼虫存活时间最长,可达3个月以上,高于其他3个组(P<0.05).存活期内,PBS组、RPMI 1640组、胆汁组和血清组幼虫囊泡长度分别为(1.38±0.39)、(1.30±0.12)、(1.18±0.59)和(1.83±0.10)cm;宽度分别为(0.45±0.10)、(0.68±0.05)、(0.25±0.06)和(0.85±0.05)cm;血清组虫体囊泡长度和宽度与其余3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长 度=7.58、65.93、7.11,F宽度=73.85、29.41、308.57,P<0.05 或P<0.01).培养 12 h 时,PBS组、RPMI 1640组、胆汁组和血清组幼虫头节翻出率分别为(33.3±5.8)%、(20.0±0.0)%、(100.0±0.0)%、(13.3±5.8)%,其中血清组与PBS和胆汁组头节翻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0、676.00,P<0.01).对各组培养效果比较显示,血清组的培养液(RPMI 1640+10%无外泌体胎牛血清)为最适培养液.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利用RPMI 1640+10%无外泌体胎牛血清培养豆状囊尾蚴,可成功提取到虫体的代谢_分泌产物和外泌体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用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见Tpeno和Tp14-3-3阳性条带,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约47 000和28 000,与预期相符.透射电镜下豆状囊尾蚴外泌体大小不一,直径为50~150 nm,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免疫电镜分析显示,阴性兔血清不能识别外泌体蛋白,未见胶体金颗粒标记;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虫体特异性蛋白Tpeno和Tp14-3-3均为阳性表达,胶体金颗粒标记明显.结论 初步建立了豆状囊尾蚴体外培养体系,可连续培养豆状囊尾蚴至少3个月以上.采用该体外培养方法培养可在培养上清中成功提取豆状囊尾蚴的外泌体.

分类号: R531.3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津郊潮土长期定位试验. 王德芳,姚炳贵,高宝岩,吕伟. 2002

[2]水稻长期氮肥效率和土壤氮素平衡. 许海敏,王顺法,冯敏谢,唐旭. 2019

[3]水稻-大麦长期轮作体系钾肥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 唐旭,计小江,李超英,吴春艳,杨生茂,刘玉学,吕豪豪,陈义. 2014

[4]兔豆状囊尾蚴Tp14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王秋霞,张少华,骆学农,翟军军,贾万忠,张海瑞,才学鹏. 2010

[5]豆状囊尾蚴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家兔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王立群,李艳萍,张少华,梁盼红,李涛善,刘婷丽,骆学农. 2020

[6]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抗体水平的消长. 王晓霞,骆学农,孙晓林,于三科,才学鹏. 2009

[7]兔豆状囊尾蚴和豆状带绦虫头节的组织结构观察. 孙晓林,骆学农,王晓霞,才学鹏. 2008

[8]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孙晓林,陈怀涛,才学鹏. 2008

[9]兔豆状囊尾蚴烯醇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张少华,骆学农,朱学亮,侯俊玲,王秋霞,才学鹏. 2011

[10]肉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危害性研究. 周永学,杜爱芳,张雪娟,吴永明,童凤英,吴广运. 2008

[11]豆状囊尾蚴烯醇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张少华,骆学农,侯俊玲,郑亚东,尤亚南,才学鹏. 2013

[12]兔豆状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表达及免疫保护性分析. 王秋霞,马景周,张少华,骆学农,才学鹏. 2014

[13]基于serpin重组蛋白的豆状囊尾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 王莉杰,张少华,毛立,梁盼红,王力,王立群,骆学农. 2018

[14]豆状囊尾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的多抗制备、组织分布及活性研究. 王莉杰,王立群,刘婷丽,张少华,刘光学,李艳萍,梁盼红,骆学农. 2020

[15]植物病原原核微生物快速检测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徐平东,柯冲. 1991

[16]脱毒大蒜苗的生产与检测技术. 丁辛顺. 1988

[17]球孢白僵菌Hsb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定位. 雷仲仁,王海鸿,吉青战. 2013

[18]电子显微镜技术在鉴定筛选马铃薯无毒核心材料中的应用. 周淑芹,朱光新. 1996

[19]免疫电镜技术在植物衰老研究上的应用. 位昕禹. 2010

[20]大麦黄矮病毒PAV血清型免疫电镜检测. 李莉,王锡锋,周广和.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