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藩

作者: 黄藩;董春旺;朱宏凯;叶阳;张成;何华锋;张坚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萎凋;红茶;理化变化;影响因子;工艺技术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4 年 30 卷 27 期

页码: 275-28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首道工序,对红茶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和萎凋环境的变化,鲜叶发生一系列物理状态转变和化学成分变化。文章阐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的主要物理特性和酶活性、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等主要化学特性变化,重点分析了温湿度、萎凋时间及光照等主要技术因子对于萎凋效果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国内主要萎凋工艺技术和新型萎凋设备及技术。分析表明萎凋过程中鲜叶细胞变化趋势的研究,将是今后红茶萎凋基础性研究的趋势;有望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可以将萎凋中鲜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量化指标来对萎凋程度进行判断。

分类号: TS272.4

  • 相关文献

[1]远红外辐射对萎凋叶氧化酶活性及红茶品质的影响. 赵飞,李园莉,杨亦扬,李荣林,杨建华,马圣洲. 2021

[2]红茶萎凋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袁林颖,钟应富,张莹,罗红玉,杨娟,邬秀宏,敬廷桃. 2014

[3]不同萎凋工艺加工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研究. 赖兆祥,苗爱清,庞式,孙世利,曾琼. 2011

[4]不同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乔小燕,操君喜,吴华玲,黄华林,李波,陈栋. 2017

[5]不同冷冻和摇青工艺的红茶品质比较分析. 夏益民,王近近,袁海波. 2023

[6]红茶萎凋处理温湿度条件对PPO、POD及茶多酚和色素的影响. 王伟伟,江和源,江用文,叶葵. 2013

[7]萎凋方式对黄化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的影响. 黄华林,乔小燕,李波,张成娣,陈海强. 2018

[8]红茶萎凋对歧化和苯骈化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苏威,王伟伟,江和源,施莉婷,陈琳,付静,崔宏春. 2019

[9]萎凋方式对黄化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的影响. 黄华林,乔小燕,李波,张成娣,陈海强. 2018

[10]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融合的红茶萎凋含水率检测方法. 沈跃铖,阮贤萍,郎春晓,冯科达,沈帅,郑航,张诚荣,蒋建东,俞国红. 2024

[11]红茶发酵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刘亚兵,冉乾松,蒲璐璐,段学艺,王敏,戴宇樵,张拓,刘忠英,潘科. 2024

[12]弗里熊蜂蜜罐中糖液成分分析. 苏睿,秦加敏,董坤,宋文菲,贾红伟,梁铖. 2021

[13]乳酸菌发酵对草鱼肉理化特性和蛋白质降解变化的影响. 汪雨,王志耕,程华平,梅林,薛秀恒. 2011

[14]清真发酵香肠理化性质的研究. 刘成江,吴宏,李开雄,郭安民,武冬梅,贾雪峰,孙新纪. 2009

[15]贵州扁形茶发展回顾与展望. 申东,郑文佳. 2011

[16]微型茶机与手工相结合制卷曲形名优绿茶的工艺技术. . 1997

[17]枇杷果醋载体吸附式醋化技术研究. 李维新,何志刚,林晓姿,任香芸. 2010

[18]金萱茶树品种加工白毫乌龙茶工艺技术探讨. 冯红钰,莫小燕,罗莲凤,刘汉焱. 2020

[19]粮食干燥机废气回收工艺 技术研究与实践. 林琳. 2020

[20]速冻果蔬生产加工关键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康三江,张海燕,张芳,张霁红,曾朝珍,张永茂,郑娅.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