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基因组全新组装及杏的进化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苑克俊

作者: 苑克俊;葛福荣;牛庆霖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杏;基因组;基因;染色体;系统发育树

期刊名称: 植物生理学报

ISSN: 2095-1108

年卷期: 2020 年 010 期

页码: 2187-220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杏(Prunus armeniaca)是一种风味独特、具有重要经济和营养价值的果树.选择以杏品种'美华'为试材,利用先进的Illumina、PacBio和Hi-C组合技术,分别获得Illumina数据40.92 Gb、PacBio数据32.56 Gb和Hi-C辅助组装数据36.9 Gb,组装出全新的杏基因组HiC Ver 1.0,其序列叠连群(contig)总长和半总长位置叠连群(N50)大小分别是243.35和1.81 Mb,包含未知碱基的序列叠连群(scaffold)总长和N50大小分别是243.37和30.07 Mb.组装基因组的98.0%挂载到8个假分子形式的染色体.基因组杂合率0.425%,重复序列占47.1%, GC含量37.4%,预测出23 44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利用12种植物共有的664个单拷贝基因家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杏和梅(P. mume)约在10.7百万年(Ma)前分歧, 5种核果类果树与2种仁果类果树的祖先约在57.2 Ma前分歧.与杏和梅的共同祖先相比,杏有198个基因家族扩张、729个基因家族收缩.与其他4种核果类果树比较,杏有327个特有基因家族(437个特有基因);与其他11种植物比较,杏有90个特有基因家族(187个特有基因).

分类号: S662.2

  • 相关文献

[1]植物异源附加系研究进展. 王峰,丁云花,李成琼,简元才. 2012

[2]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徐静,张新友,李春喜. 2006

[3]植物异源附加系研究进展. 王峰,丁云花,李成琼,简元才. 2012

[4]西瓜基因组框架图绘制与果实品质基因挖掘. 张海英,林魁,张明方,张建国,张永兵. 2016

[5]我国部分地方鸡种肤色伴性遗传初步观察. 张学余,黄凡美,赵东伟,卜柱. 2000

[6]部分地方鸡种肤色伴性遗传观察. 张学余,黄凡美,赵东伟,卜柱. 2001

[7]绿色棉遗传规律分析及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范小平,范博红,徐子勤,杨维才. 2009

[8]遗传规律与序号全序列. 李路. 2012

[9]贵州中药材钩藤属植物的分子鉴定. 陶刚,刘涛,朱英,刘作易. 2008

[10]中国甘薯小象甲的rDNA ITS-1遗传变异及入侵来源研究. 于海滨,沈江卫,马娟,马辉杰,陈书龙. 2011

[11]亚洲玉米螟化性遗传规律研究. 黄艳玲,袁海滨,李启云,高月波,张正坤,王振营. 2015

[12]我国一株新型黄头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 朱罗罗,张庆利,万晓媛,邱亮,马芳,黄倢. 2016

[13]利用rDNA ITS序列对新疆桃和普通桃亲缘关系的分析. 姜生秀,兰海燕,廖明康. 2013

[14]产β-D-葡萄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周俊,夏秀东,李亚辉,王英,董明盛,周剑忠. 2018

[15]野生鸡瑽菌鉴定及最适菌株、培养基的筛选. 周会明,张焱珍,柴红梅,孔令舰,刘芳艳,陆艺娇,雷启丽,黄雯. 2018

[16]八株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烟蚜致病性的影响. 蔡春霞,李茂业,陈德鑫,潘敬,刘明科,齐禹哲,肖丽娜,任春燕,刁朝强,徐传涛,沈祥祥,邓双跃. 2018

[17]徐淮地区7个甘薯茎线虫群体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陈晶伟,马居奎,张成玲,杨冬静,唐伟,谢逸萍,孙厚俊. 2021

[18]猪流行性腹泻病毒HB201602株的分离鉴定及S1基因序列分析. 刘威,袁芳艳,周丹娜,刘泽文,杨克礼,段正赢,郭锐,高婷,梁婉,田永祥. 2019

[19]湖南辣椒疫霉病菌ITS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张卓,张德咏,谭新球,刘二明,刘勇. 2014

[20]DNA条形码技术在小花蝽属昆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胡泽章,孙猛,吕兵,段敏,翟一凡,陈浩,郑礼,于毅.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