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灰斑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国辉

作者: 曹国辉;石红良;王帮太;吕香玲;李晓辉;王振华;谢传晓;张世煌;李新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SCAR标记;集团混合分组法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09 年 7 卷 04 期

页码: 79-85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玉米灰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有效途径。1年内在3个灰斑病重发区选取64份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灰斑病鉴定,分别筛选出高抗、抗病和中抗自交系2份、15份和12份。采用集团混合分组分析法,分别以10个抗病和10个感病玉米自交系基因组DNA构建抗病基因池和感病基因池。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4对在抗感基因池间呈多态性的引物,进一步在组建抗池和感池的20份自交系之间检测到8个多态性片段。通过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将其中的P51M38-100扩增片段转化为SCAR标记(SCAR-100)。利用SCAR-100标记分析64份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结合田间抗病和感病表型进行相关分析,卡方测验表明SCAR-100标记与抗灰斑病显著相关。采用Mo17×黄早四群体(190个F2单株)和X178×B73群体(181个F8家系),结合已构建的SSR和AFLP标记连锁图谱,均将SCAR-100标记定位于第3染色体上,分别位于SSR标记umc1399-bnlg1754和umc1320-bnlg1754之间。开发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灰斑病的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李世强,陈威,谭静,王坤,番兴明. 2011

[2]重庆中高海拔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 杨小艳,吴红,谢树章. 2019

[3]东北春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抗玉米叶斑病鉴定与评价. 李红,晋齐鸣,孟灵敏,苏前富,张伟. 2012

[4]基于元分析的抗玉米灰斑病QTL比较定位. 王平喜,简银巧,张红伟,谢传晓,邹枨. 2014

[5]玉米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孙成韬,张丽颖,王金君,番兴明. 2007

[6]玉米杂交种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 董怀玉,姜钰,王丽娟,徐秀德,刘丽云. 2007

[7]玉米种质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 吕香玲,李新海,陈阳,史振声,李凤海,傅俊范. 2011

[8]中国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与未来扩散趋势分析. 王晓鸣,段灿星,龙书生,李晓,李洪连,何月秋,晋齐鸣,武小菲. 2015

[9]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防治效果. 向礼波,龚双军,史文琦,喻大昭,刘传兵,田祚旭. 2016

[10]玉米自交系对灰斑病抗性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陈阳,吕香玲,李凤海,翁建峰,史振声,王宏伟,王志斌,葛云霞. 2012

[11]玉米自交系灰斑病抗性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欧杨虹,张振良,吴永升. 2016

[12]玉米灰斑病菌产孢特性的初步研究. 佟淑杰,徐秀德,董怀玉,姜钰,石蕊. 2005

[13]玉米抗粗缩病毒SCAR分子标记的开发. 史利玉,李新海,谢传晓,郝转芳,翁建峰,张世煌,潘光堂. 2011

[14]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SCAR分子标记开发. 吕香玲,王邦太,史利玉,石红良,谢传晓,李新海,张世煌. 2009

[15]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 丁俊杰,顾鑫,杨晓贺,胡国华,陈庆山,刘春燕,申宏波. 2011

[16]枇杷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王莉爽,陈小均,耿坤,张斌,胡吉峰,杨学辉. 2011

[17]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常佳迎,刘莉,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刘粤阳. 2019

[18]大豆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高雪冬,李灿东,顾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刘伟,孟庆英,邱磊. 2020

[19]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被引量:1. 常佳迎,刘莉,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刘粤阳. 2019

[20]大豆灰斑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症状分析. 高雪冬,李灿东,顾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刘伟,孟庆英,邱磊.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