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条形码在海蜇食物组成鉴定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玉龙

作者: 李玉龙;鲍相渤;高祥刚;段妍;王彬;董婧;李云峰

作者机构: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海蜇;DNA条形码;COⅠ;ITS-5.8S rDNA

期刊名称: 水产科学

ISSN: 1003-1111

年卷期: 2022 年 41 卷 004 期

页码: 614-62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海蜇的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查明其饵料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而全面准确地获取其食物种类信息是关键.由于传统镜检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对海蜇具体的摄食种类和食物结构尚缺乏充分的了解.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给海蜇食性研究带来了机遇.笔者以线粒体COⅠ和ITS-5.8S rDNA这两种基因片段为DNA条形码标记,对辽东湾近海海蜇的现场食物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分子标记作为海蜇食性鉴定条形码的适用性和潜力,评估这两个DNA条形码用于检测海蜇食物组成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COⅠ基因通用引物扩增海蜇现场样品所构建的克隆文库共获取36个有效序列,来源于4个物种;而基于ITS-5.8S rDNA通用引物扩增共得到30个有效序列,来源于10个物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到鱼卵、仔稚鱼或成鱼碎屑、贝类浮游幼体等海蜇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以传统测序为基础的DNA条形码技术由于测序通量低,在研究海蜇这一广食性种类的食物谱时可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乃至水母的食物组成提供参考.

分类号: S968.9

  • 相关文献

[1]基于COⅠ基因的西南大西洋部分经济鱼类DNA条形码鉴定. 张馨月,刘岩,张秀梅,高天翔. 2014

[2]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舌鳎科鱼类系统分类研究. 宋超,于亚男,张涛,杨刚,章龙珍. 2014

[3]罗氏沼虾不同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唐琼英,谢巨洪,夏正龙,蔡缪荧,吴云明,白鹿淮,杜厚宽,李景芬,杨国梁. 2020

[4]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的山东梨园新成灾害螨柑橘全爪螨的鉴定. 陈涛,刘永杰,李波,门兴元,尹淑艳. 2023

[5]基于多个线粒体序列的中韩俄沿海不同地理群体刺参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 王锦锦,廖梅杰,李彬,王印庚,荣小军,张正,葛建龙. 2020

[6]中国新发现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的分子鉴定及其内共生菌Rickettsia的检测. 轩景丽,叶福宇,郭建洋,杨利艳,刘万学. 2017

[7]基于ITS和COⅠ基因对于我国璃眼蜱的分类研究. 苟惠天,薛慧文,殷宏,孙晓林,罗建勋. 2016

[8]四个舌鳎育种群体表型性状及线粒体CO Ⅰ和Cyt b基因比较分析. 田永胜,齐文山,田敬云,廖小林,陈松林. 2015

[9]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刘顶海,张继红,陈四清,方建光,燕敬平,刘春胜,张明亮,高亚平. 2011

[10]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对4种大型水母的捕食行为. 刘春胜,庄志猛,陈四清,刘长琳,赵鹏,陈昭廷. 2014

[11]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Wnt5基因:cDNA克隆、基因组结构与表达. 周春娅,朱玲,潘滢,谢明松,杨傲傲,陈四清,庄志猛. 2013

[12]NO-C2H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海蜇中铝含量. 吴则业,岑剑伟,杨贤庆,魏涯,周婉君,赵永强. 2015

[13]三种大型钵水母幼体对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捕食选择性. 刘春胜,庄志猛,陈四清,燕敬平,刘长琳,陈昭廷. 2016

[14]基于β-连环蛋白基因的分子标记甄别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 杨傲傲,朱玲,周春娅,杨洪,骆晓蕊,刘春胜,庄志猛. 2015

[15]海蜇产品中铝含量3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吴则业,杨贤庆,岑剑伟,魏涯,赵永强,黄卉,周婉君. 2015

[16]吲哚美辛诱导海蜇螅状体横裂生殖的分子信号调控机制. 谭树亮,米铁柱,甄毓,于志刚. 2017

[17]海蜇Ⅰ型胶原蛋白的提取及结构特性研究. 冯玲玲,冯进,李春阳. 2021

[18]海蜇Frizzled1基因的克隆及在无性繁殖中的表达. 潘滢,朱玲,周春娅,陈四清,庄志猛. 2018

[19]海蜇池塘养殖生长规律的研究. 刘顶海,张继红,陈四清,方建光,燕敬平,刘春胜,高亚平,张树森. 2011

[20]海蜇四触手螅状体两种发生方式的观察. 刘春胜,庄志猛,陈四清,燕敬平,刘长琳,刘顶海,张树森,宋建强.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