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蔬菜嫁接技术的进展概况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宜生

作者: 刘宜生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2 年 1 卷 01 期

页码:

摘要: 为了克服土壤病害及其它不利条件的侵害。在日本的瓜果类蔬菜中。目前已普遍推广了嫁接技术。它是瓜果类蔬菜获得高产稳定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在日本蔬菜生产中,最早应用嫁接技术是在1930年前后,从西瓜上开始的,1931年在一千业县的君津地方,推广了60公顷的嫁接苗后,就在全国普及了。除了西瓜外,茄子、黄瓜的嫁接技术是从1925年前后开始试验,而到1955年之后才在蔬菜产地实际应用。1957年从京都农业试验场开始用各种茄科植物做砧木进行茄子嫁接试验,采用赤茄做砧木的嫁接方法,以关西地区为中心进行了普及。黄瓜的嫁接是从1955年前后首先在塑料温室的早熟栽培中应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蔓割病和在低温下加速生长的问题。最初是在郡马、符玉等县开始,以后逐渐普及于全国。甜瓜是从1953—1954年,由千叶农业‘试验场进行试验,然后向各地普及。温室网纹甜瓜的嫁接,是于1964年由静冈县农业试验场研究了实际应用技术后,迅速在其它产地普及。番茄嫁接技术大约是在1970年左右才开始普及的。 目前在日本各地嫁接技术实际推广的面积是相当可观的。笔者1980年在日进修期间,曾北至秋田县,南至香川县的蔬菜育苗技术中心和农家也看到了利用各种嫁接技术生产的瓜、果菜类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情‘。况。在西瓜的主要产地中,几乎全部用的是嫁接苗生产,如熊本、奈良、茨城、鸟取、青森等县,嫁接的普及率可达100%,只有个别的长崎县普及率为55.5%,新泻县最少为15.5%。西瓜嫁接方法以插接、断根插接为多,少数地区是以切接法为主。黄瓜的嫁接苗大多是在早熟及秋后延迟栽培的保护地中采用,露地早熟和夏秋栽培的普及率不高,但是在以夏秋黄瓜为主产地的东北地区和中部的高寒地区,嫁接面积有发展的趋向。在日本的西南温暖地带,由于人们对黄瓜的食用习惯,从黑刺系统变为白刺系统的品种,而白刺系统品种利用黑籽南瓜嫁接除可提高抗病性外,同时在低温和移植后植株的生长状况,要比黑刺系统嫁接后的表现为好,所以嫁接率也有所增加。网纹甜瓜的嫁接普及率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保护地中生产的瓜,绝大部分都采用嫁接方法生产,例如山形县、秋田县嫁接普及率达100%,茨城县种植2000公顷的网纹甜瓜有96.5%都是用嫁接苗栽培的。但在北海道、青森县及千叶县则普及率较低,普及率仅为17.1%一22.3%。网纹甜瓜嫁接的方法,主要是以靠接和插接为主,其次为断根插接、改良靠接等方法。茄子的嫁接普及率随地区而不同,京都、滋贺、高知等县近100%,关东地区的群马、培玉等县的普及率则在30%左右,九洲地区的福冈、佐贺等县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在日本的中部地区,利用塑料拱园型覆盖进行早熟栽培的茄子,以及露地早熟和夏秋季收获的茄子,也都进行了嫁接工作。茄子嫁接的主要方法是切接和插接,也有部分地区采用断根插接法进行。番茄的嫁接技术,主要在滋贺、熊本、静冈、性阜、高知等县的普及面积较大。在番茄栽培中,不仅在早熟和恋秋延迟的保护地栽培中应用,而且还在小型拱棚覆盖、露地栽j#和夏秋栽培等挥口中利用。 在日本的蔬菜生产中,所以要利用嫁接这一技术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采用育种或其它栽培方法难以克服的土壤传染性病害一,同时还贸解快一些拥抗低温或促进植株全长等方面的问题,详见表1。 随着嫁接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普及,嫁接的方法也在逐渐丰富和变化。从嫁接的方法上说,在日本主要可分为切接、插接及靠接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二十多种方法。切接主要在番茄、茄子上进行,砧木和接穗要相当大的苗,操作简便,成活率高,嫁接后需要遮光、多湿和较高的温度。插接主要用于西瓜、黄瓜及网纹甜瓜中,此法使用的育苗床面积较小,操作也方便,直至成活前要用遮光管理。靠接则在番茄、网纹甜瓜和黄瓜中应用较多,此法保留接穗原来的根系,嫁接成活后再把它切断,操作容易,成活率也很高,但嫁接的效率与前二种方法相比则较低。在嫁接技术的普及过程中,又不断地有所创造和发展,为了简化操作,适应各种作物上应用方便等原因,在这三大类中又派出十几种的改良方法,例如在西瓜上采用二次插接的方法,即把西瓜的接穗嫁接在觊瓜上,然后进一步再接在南瓜上,从而克服瓜肉品质劣的问题。在瓜类嫁接中,自1970年左右普遍推广了断根插接法,其方法是将砧木的根去掉,然后进行插接,再培植于育苗钵中。这种方法,砧木新长出的根要比普通插接法的根发达,不易老化,同时由于胚轴失去水分而发蔫,插接时不易劈裂,利于保证嫁接质量,因此普及率很高。 由于嫁接技术的普及,很多的嫁接苗已成为“育苗中心”的商品苗出售。从表2中可以看出,嫁接速度及成活率都是较高的,但由于作物和嫁接方式的不同,用工量是不同的。 在嫁接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下列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改进。 1.关于像接的亲和性问题:亲和性不仅要看接穗和砧木完全成活,而且要看到生长结实结束时为止的表现。现在由干嫁接技术的提高,成活率已普遍提高,但是成活以后由于接穗和砧木间亲和性的不同,有时产生一些异常的症状。例如葫芦科的作物,砧术与接穗不是同属的作物,当其砧术选择不当时,嫁接成活后往往表现异常症状,造成全株枯死。因此鉴定好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是很重要的。茄科蔬菜中的茄子和番茄所用的砧木都是近缘系统的作物,所以亲和性问题不大。最近在日本正研究甜椒嫁接时的砧术问题,为了增强对病的抵抗性,砧木的选择范围逐步向导属扩大,所以也存在亲和性是否良好的问题。 2.嫁接栽培后仍要注意病害的防治:虽然嫁接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传染性病害,利用很多有效的抗性砧术进行嫁接工作,但由于病害生理小种的不断分化;或者由于嫁接目的以外的病害的侵染,而接穗又无抵抗能力时,常常发生另外的病害,或者由于嫁接后生理发生变异,因而造成抵抗性的减弱。作为抵抗土壤病害的品种来说,不仅要看根的抵抗性,而且还要看茎叶部的抵抗性如何,有时用得病的接穗进行嫁接时,病菌从接穗向砧本侵人,依然容易使砧木得病。综合以上的原因,虽然进行了嫁接工作,也仍然有染病的可能,所以在培育嫁接苗时,不仅要注意抗病砧木的选用,还要加强栽培管理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这样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3.票由切注视统接后的生理反应:果菜类的嫁接技术中,在注意选择抗病性砧木的同时,也要注意础术所引起的生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对于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养分吸收的变化等情况,即对嫁接后的生理反应,给予充分重视,这在实践上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番茄,当采用KNV作为砧木。来抵抗枯萎病时,嫁接后的植株往往容易徒长,茎叶过大,常易造成畸形果和空洞果增多,使优质果比率下降。再如嫁接黄瓜的黑籽南瓜,对低地温的适应性较好,而地温达到豆5℃以上时则失去了优越性,但这时“新上住”的砧木却变成了优势。所以要根据栽培的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宜的砧木品种。在日本京都地区的露地茄子采用赤茄嫁接时,其耐湿性和养分吸收的能力较弱,往往由于土壤中盐基的集聚,而使镁/钾吸收比率不一样,因而造成缺镁的生理病害。所以在砧木的选择上,除了要选择抗病的砧木外,还要对适应其它各种环境条件、生理生态变化等特点进行选择,这在嫁接的工作中也是很有必要的。注:①强刚、耐病共台一号等②园研网纹甜瓜台木一号,强荣、健脚等③埃索拉托塞姆、大井等④兴津1号NO·1·台湾长等⑤赤茄、黑钟1号等⑥福冈农试:白茄×台湾长⑦LS89⑧耐病新光1号⑨KCFT(对黄萎病抗性较弱)日本蔬菜嫁接技术的进展概况@刘宜生$中国农科院蔬菜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