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杏'苏勒坦'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忠晶

作者: 赵忠晶;廖康;章世奎;樊国全;周伟权;刘立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早熟杏;‘苏勒坦’;果实发育;果实品质;采收指标

期刊名称: 中国果树

ISSN: 1000-8047

年卷期: 2021 年 012 期

页码: 47-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通过对‘苏勒坦’杏果实成熟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明确判定杏果实成熟度的品质指标,为杏果实的合理采收提供依据。以新疆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早熟杏‘苏勒坦’为试验材料,将果实发育期分别为盛花期后50、53、56、59、62 d的果实,划分为Ⅰ~Ⅴ级成熟度,分别测定杏果实品质,分析判定果实成熟度的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苏勒坦’杏成熟度Ⅰ级(50 d)、Ⅱ级(53 d)、Ⅲ级(56 d)、Ⅳ级(59 d)和Ⅴ级(62 d)的果实,果皮颜色分别为绿色、绿黄色、黄绿色、黄色、橙黄色,随着果实发育期的加长,由绿色转变为黄绿色,再转变为黄色,逐渐呈现出其固有的橙黄色;各级的果实硬度逐渐降低,果实逐渐变软,Ⅰ级果实硬度(7.23 kg/cm2)是Ⅴ级的1.84倍;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逐渐增加,其Ⅴ级果实分别是Ⅰ级的1.40、1.74、3.88倍,果个逐渐变大,甜味逐渐增加。‘苏勒坦’杏在5月21日(盛花期后56 d左右)至5月27日(盛花期后62 d左右)之间均可采收,果实色泽表现为黄绿色、黄色、橙黄色,果实色度值明亮程度L*值为66.13~68.12、a*值为2.29~13.62、b*值为48.36~52.3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24%~16.80%,固酸比为7.19~17.14。在成熟度Ⅲ级采收的果实,适用于出疆及疆内的远距离销售(托克逊县至深圳、上海、北京等地,以及托克逊至喀什、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结合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可判定,在实际生产中可依据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等便于操作的主要指标来确定杏果实的成熟度。

分类号: S662.2

  • 相关文献

[1]‘魁金’和‘金水杏’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品质变化研究. 韩雪平,王金政,薛晓敏. 2016

[2]采前喷施复硝酚钠对杧果果实品质和采后发病率的影响. 付堯,高兆银,李敏,弓德强,陈千付,黄慧俐,杨谨瑛,洪小雨,胡美姣. 2019

[3]思必达对‘翠冠’梨果实生长发育、品质及成熟期的影响. 陈启亮,蒋代铭,万太友,饶念贤,廖翠红,陈美喜,符家安,胡红菊. 2014

[4]梨果早优宝对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林洪龙,黄新忠,李忠才,张长和. 2006

[5]无核化处理对巨峰葡萄冬果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林玲,黄羽,韦荣福,张瑛. 2013

[6]避雨栽培对广东寄接梨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林志雄,陆育生,常晓晓,潘建平,邱继水,曾杨. 2016

[7]激素配施对无核白鸡心葡萄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苏学德,李铭,郭绍杰. 2010

[8]南疆日光温室油桃果实发育及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马凯,克里木·伊明,闫鹏,韩立群,梅闯,王继勋. 2015

[9]不同蜂传粉对设施桃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董捷,安建东,黄家兴,周志勇,赵亚周,邢艳红. 2011

[10]辣椒(Capsicum annuum L.)果实发育及品质相关新microRNA的鉴定与分析. ZHANG Yuping,OU Lijun,KANG Linyu,LIU Yuhua,LV Junheng,WEI Ge,YANG Bozhi,YANG Sha,CHEN Wenchao,DAI Xiongze,LI Xuefeng,ZHOU Shudong,ZHANG Zhuqing,MA Yanqing,ZOU Xuexiao. 2017

[11]思必达对黄金梨果实品质及成熟期的影响. 陈启亮,杨晓平,田瑞,张靖国,胡红菊. 2013

[12]早熟杏新品种-早红蜜. 刘丽. 2012

[13]杏新品种-魁金的选育. 薛晓敏. 2011

[14]早熟杏新品种“济源白蜜杏”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 李晓晨,李建中,郭磊. 2015

[15]早熟杏新品种'硕光'. 赵习平,刘铁铮. 2011

[16]吐鲁番早熟杏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巴哈依丁·吾甫尔,艾日肯·卡马力,卡德·艾山,梁雎,阿娜尔古力·热为都里,排孜拉古丽·吐尔地,阿布来克·尼牙孜. 2024

[17]变温处理杂交辣椒种子对其植株生物学性状及果实发育的影响. 吴克顺,陈修斌,傅华. 2009

[18]八月果园农事. 张承安,李岩. 1996

[19]人工授粉对火龙果果实发育的影响. 胡子有,李立志,唐志鹏,邓俭英,Sommay CHANTHAVILATH. 2011

[20]龙眼果实发育过程果肉黄酮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黄爱萍,郑少泉.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