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茅草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对3种茶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文

作者: 杨文;刘惠芳;陈瑶;苏生;李天兴;刘垚果;周玉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香茅草;挥发成分;茶树;抑菌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20 年 02 期

页码: 269-2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的挥发成分,分析确定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中共51种挥发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包含(E)-柠檬醛与(Z)-柠檬醛]和香叶醇,茎中相对含量分别为81.39%(58.48%和22.91%)和4.79%;叶片中相对含量分别为78.50%(51.63%和26.87%)和3.68%。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柠檬醛和香叶醇分别对茶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heae)、褐芽病病原菌(Phoma adianticola)的抑制活性。活性初测结果表明,500 mg·L~(-1)处理96 h,两种成分对供试轮斑病病原菌抑制率均低于56%;而对供试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可达100%。进一步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柠檬醛对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_(50))值分别为(230.56±3.49) mg·L~(-1)和(124.79±10.29) mg·L~(-1);香叶醇对两种病原菌的EC_(50)值分别为(238.38±5.51) mg·L~(-1)和(115.38±10.96) mg·L~(-1)。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香茅草鲜草挥发成分及其对茶树病害病原菌抑制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茶园种植香茅草具有潜在防病害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号: S435.711

  • 相关文献

[1]澳洲坚果露酒香气成分GC-MS分析. 康专苗,雷朝云,范建新,何凤平,李向勇,刘小翠,刘凡值. 2019

[2]热带睡莲精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优化及其成分GC-MS分析. . 2020

[3]云南香茅草挥发性成分分析. 杨文秀,赵维峰,邓大华,魏长宾,孙光明. 2013

[4]乳酸菌和糖蜜对广东香茅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陈鑫珠,高承芳,邱珊莲,郑开斌,黄秀声,刘景. 2023

[5]SDE-GC-MS法测定茶叶中的挥发成分. 董益生,彭书练. 2009

[6]不同剂量率辐照对酵母抽提物自由基和挥发成分的影响. 耿胜荣,熊光权,夏和舟,廖涛,李新. 2014

[7]油瓜种仁油与8种食用油理化及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 谭超,杨晶,蔡婷婷,杨雅淑,龚加顺. 2017

[8]2种农作物对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茎节克隆繁殖与生长的影响. 吴冉迪,葛丽清,张付斗,申时才,杨云海,杨韶松,郑凤萍,范泽文,高家乐,徐高峰. 2024

[9]干热河谷区香茅草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许智萍,何璐,范建成,杨晓琼,袁建民,孔维喜,任洪涛. 2019

[10]植物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沈维治,廖森泰,刘吉平,邹宇晓. 2009

[11]血根碱对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研究综述. 来梦婕,曲道峰. 2014

[12]几种杀菌剂对火龙果茎斑病的室内抑菌试验. 郑伟,王彬,蔡永强. 2009

[13]鲢鱼鱼精蛋白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刘光宪,祝水兰,何家林,周巾英,冯健雄. 2017

[14]酪蛋白抗菌肽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测定. 代永刚,吴琼,南喜平,刘兆国. 2012

[15]中草药及复方制剂对3种致病菌及枯草芽孢杆菌J-4的体外抑菌研究. 秦桂芳,魏萌,韩愈杰,王荣杰,吴国江,郝庆红,郭云霞,侯淑梅. 2014

[16]抗生素对菊花叶片再生及农杆菌生长的影响. 张传义,曹秋芬,周慧,孟玉平,孙海峰,王卉. 2007

[17]血根碱体外抑菌作用及其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王静慧,韩剑众,曲道峰. 2012

[18]乳酸菌肽分离纯化研究. 吴红艳,陈飞,桓明辉,单风平,程永涛. 2006

[19]桑黄水提物抑菌作用的研究与应用. 王钦博,杨焱,齐晓彦. 2016

[20]落葵种子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菌和抗氧化特性分析. 张清,桂萌,高亮,周康,李军.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